倘社區反對 改建有難度

倘社區反對 改建有難度

【本報訊】政府計劃在十八區推動建骨灰龕場,惟在區議會屢受阻致進度緩慢,公營骨灰龕位供應長期不足,造就市場對私營龕位需求殷切。不過,發展商申請新建私營龕場亦不容易,城規會於二○一三年底首次批准葵涌一座工廈改建為龕場,但就遭社區極大反對,最終規模需由原本計劃的五萬個龕位減半至二萬三千多個。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早前承認,在十八區興建龕位的進展較預期緩慢,現時只得到北區及東區區議會支持,在沙嶺及柴灣合共興建約二十二萬五千個新龕位,但若要完全解決每年逾四萬個龕位需求,估計需十數年。

政府關注營運模式

公營龕位短缺令市民轉投私營龕場,同時令大批違規龕場出現,紅磡更是違規龕場重災區。政府去年六月公佈《私營骨灰安置所條例草案》,規定私營龕場營運者必須領有牌照後,較大機會獲批牌照、合規格的表一龕場的龕位價格大幅上升,不過仍有不少孝子賢孫被迫光顧表二的龕場。
近年至少有四宗向城規會申請改建工廈作龕場,但只有葵涌永立街工廈於二○一三年底獲有條件批准,惟龕場需將規模減半,發展商至今未再提修訂。
骨灰龕代理高略發展負責人黎孝仁指,工廈改劃龕場涉及的因素甚多,除了選址外,若對周邊地價造成影響,或會遭地政總署反對;政府亦關注龕場的長遠營運模式,「會唔會賣晒啲位,就留番啲蘇州屎畀政府管理」。他指柴灣已有一個數萬呎公營龕場在歌連臣角獲批,估計再建龕場在地區會遇阻力;加上過去只有葵涌一個工廈成功改劃例子,相信嘉里申請改劃的難度很大。
■記者袁柏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