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的中午過後至晚上時間,灣仔修頓室外的籃球場總是人頭湧湧。不同年齡群組的大朋友和小朋友各自在不同場區中奔馳,為着一個橙色球,你爭我奪,大聲呼喊,當中所流露的喜悅和興奮,實在難以形容;同時亦感受到香港人對籃球運動的投入和熱切,實在不下於風靡全球的足球運動。
兒童運動技能單一化
大部份小學一年級的朋友仔,第一樣接觸的球類運動就是籃球。大家會先試拍打及拋接球等以初嘗球感,繼而再學習運球、傳球、射籃、走籃等……小朋友的「基本功」已算不錯,加上香港有相對足夠的場地和育苗計劃給有興趣的小朋友參加,本地的籃球運動理應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奈何基於某些因素,令學童的籃球發展及能力未見有太大的進步。
首先,兒童的運動技能太過單一化。香港小朋友每星期接觸運動的時間不多,能接觸多項運動的可能性更低,大部份時間用於學術及樂器活動,運動種類的多寡實在算不得上甚麼。在缺乏多樣化運動的體會下,他們肢體的靈活度、左右腦的運用、力量的控制甚至情商的管理等也得不到刺激,籃球運動的進步也自然會較慢。因此,家長可嘗試帶小朋友多參與和觀賞其他不同類型的運動,開闊他們的運動思維,多感受身體對每樣運動的適應。
其實,香港的籃球小子普遍射術不錯,但兒童的心肺耐力、平衡力、身體對抗性及協調力等沒有得到好好的訓練,虎頭蛇尾的情況往往在練習及比賽中後段顯然而見。要知道即使投射命中率再高,只要體能急速下滑,射球準繩度及其他技能也會連除下降。因此,兒童練習籃球時不應急於射球或比賽,應着重基礎的體適能元素,如多鍛煉心肺功能、平衡力、肌耐力及四肢協調等,一步一步從基礎建起,才是明智之舉。
隔周五刊出
撰文:聖雅各福群會永嘉諾健體中心經理陳國雄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