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工業懸空和中國大陸航運業發展,貨運同業在97前的風光已經不再;接載乘客的就面對特區政府的保鐵政策,處處受壓之餘還要面對市民在票價、服務質素要求的聲音之下艱苦經營,就是十多年來運輸業經營困難的寫照。但政府彷彿沒有聽到業界的呼救聲,近年還不斷推出新措施,例如更新汽車環保標準,就使運輸業百上加斤,十五年車齡限制更是運輸業的催命符。
運輸同業都明白業界在改善空氣質素是有重要責任,但是自從07年實施歐盟四期排放標準以來,新購置的車輛都諸多毛病,維修成本上升影響收益之餘,更是影響到經營載客的服務質素。但市民不熟悉法例政策,也不了解汽車機械,經營者就只能啞子吃黃連。例如司機見到儀錶板警告燈亮起,車輛必須暫時停駛進行「燒碳」,就會有乘客投訴為何有車卻不開;「燒碳」期間死氣喉排出大量熱氣,甚至難以避免出現的煙霧,就會有路人向當局投訴,隨後就收到環保署寄來着令到驗車中心驗車的信件。
作為專線小巴經營者,在商言商最希望的當然是取得合理甚至可觀的收益,但也明白一切收入來源是為市民提供良好服務,要以滿足乘客需要和期望為目標。可是,政策、法例的框限下,實有感難以逃出生天。
本人過往不太深入留意時事,每年的財政預算案也只從新聞報道略作了解。但越覺發現經營受到政策因素影響,就對今年的預算案作詳細了解。財政司司長提出對運輸業的寬減措施,寥寥630元以至最高850元的驗車費豁免,相對眼前的經營困境實屬杯水車薪;重提十五年車齡限制,雖然有多達數萬甚至數十萬元的換車資助,但看着眼前問題多多的新車,又想到換車後的數年要每月向銀行償還貸款,就有着被財爺在傷口上灑鹽的痛苦感覺。
我個人及部份相熟業界人士並非要求開倉派米式拯救運輸業,而是見預算案對運房局及運輸署在今個財政年度的撥款預算提到的工作目標,包括長者及殘疾人士乘車優惠推廣至專線小巴,提升小巴安全水平,計劃年內開辦八條新小巴線等直接有關項目;公共交通策略研究、增聘人手展開修訂車輛構造及保養規例等間接有關項目,希望向財政司司長、特區政府表達,在公帑用得其所的原則下,能使小巴以至各運輸同業能望見仍有可為的經營前景的訴求。
小巴業界均渴望能提升服務質素,過去也提過不少經營者和市民都能得益的建議,例如解除座位限制,市民縮短候車時間而營辦商能增加收入的雙贏局面;甚至略為放寬車身尺寸及重量限制,讓業界有其他更環保、更安全、更方便乘客的車款選擇,並能有機會解決現時只得一兩個車款但帶來的維修負擔。相信衍生的行政工作並不會構成太多額外公帑支出,甚至就是撥款安排以內的職務也是說不定的。
懇請各政府部門能妥善進行有關工作,過程中能認真、客觀地了解業界的需要,更會考慮市民使用公共交通服務的要求處理載客業界的需要,讓運輸業、市民以及政府都能從中得益。
謝健良
專線小巴營辦商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