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旅遊業當務之急要解決的問題,是遊客數目過多及中國客源比例嚴重過高和由此帶出本港的經濟結構失衡、社會秩序混亂和港中矛盾的政治危機。預算案演辭第81段提到去年旅客人數上升12%,但總消費額只上升9%,對比中國客源比例再創新高,證明中國經濟下調之勢已成事實,也反映人數和經濟收益不是絕對正比。對應坊間要求壓抑旅客數字(尤其是來自中國)的強烈呼聲之下,旅遊事務署及旅遊發展局重訂旅遊政策和推廣計劃,平衡市民的訴求和維持合理水平的旅遊收益,是最逼切的任務。
預算案提出今個財政年度向旅發局撥款約8,000萬,要求「把超過75%的市場推廣投資總額用於內地以外的國際市場的推廣工作上」(總目152,第28節)。表面上方向正確,但又提到旅遊發展局已展開新一輪的宣傳攻勢的地方包括內地主要城市,除了從學術認定仍在中國進行推廣是錯誤安排,更會憂慮旅發局可能陽奉陰違,仍舊集中在中國客源,以至其他市場的推廣活動只會得過且過。
推廣的方向仍舊圍繞購物消費,與零售業直接掛鈎,更是大錯特錯。這不只是筆者過去多番提過旅遊業僅聚焦於購物是徹底錯誤的觀念,而日本、南韓和東南亞旅客選擇來港旅遊的目的並不是購物,而是學術分類的文化旅遊,即俗謂「風土人情」。例如星馬華裔遊客,因南洋當地的正統中菜餐飲服務可謂失傳,尤其是粵式茶樓點心和潮州菜,香港就成為他們心中認為的最方便享用這類美食的地點選擇;日本旅客同樣對這類食品有濃厚興趣。筆者以往從事旅遊業時,東南亞和日本客人的觀光安排會比歐美客早接近兩小時起程,就是先帶他們到酒樓飲茶,才往文武廟、山頂等地方遊覽。另外,日本旅客還樂於在香港遠足等郊遊活動。證明預算案的方向是錯誤,最終難以產生效果和浪費公帑。
總目152還提到的會議展覽和獎勵旅遊,即業內稱為M.I.C.E.業務,目前業界面對的問題並非客量不足,也非不夠相關設施,而是缺乏具有足夠專業水平處理極度複雜的統籌和策劃工作,和能提供極高質素接待任務的人才。特區政府該投放資源於高等院校加強培訓,方為正道。盲目推動,只會換來適得其反的結果,長遠更破壞本港M.I.C.E.旅遊的聲譽。
擴建迪士尼樂園及海洋公園的新設施項目,以及繼續張羅策劃興建新酒店,似乎只為配合盲目追求旅客數字和所謂經濟效益目標,沒顧及旅客人數已「逼爆」造成的社會問題,更沒有考慮旅客人均消費數字反映旅客質素,這都不利旅遊業長遠、健康的發展。
至於美食車計劃,或許是曾司長曾在美國生活而有的構思,理念本身雖好,但忽略了香港的道路環境、車輛規格的法例要求以及審批食店牌照申請的條件落後,和食環署、消防署的官僚作風等問題。而且,筆者已經仔細計算開業投資最少要近80萬。在近幾年農曆新年假期熟食小販問題引發的爭議之下,遭各方破口大罵是正常不過。特區政府該參照台灣、新加坡、日本等地的小販市集經驗,同時推動規劃小販經營區,既能止息這場爭議,也能同時探討如何有助推動旅遊業。
過去十多年旅遊政策的失誤,使旅遊業誤入歧途,和引起走私奶粉、搶購日用品等社會問題,以致嚴重政治危機。預算案的內容算找對了方向,只是落實概念和實施仍有不足和偏差,期望特區政府能認真地為本港旅遊業撥亂反正。
林鴻達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