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華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肯定香港青年「渴望心中富有」,聲稱政府應作出回應,「我們需要對話,而不是對立」。這一政治姿態所獲得的喝采遠勝他派糖三百四十億元,也引爆外界再度關注他與梁振英政治理念、財政理念不同的問題,關注他是否藉預算案催谷民意支持,為自己參選特首鋪路。
曾俊華在多個場合重申,自己與梁振英表達方式不同,但目標一致。他們一致的目標是甚麼?梁振英的施政報告和曾俊華的財政預算案,並沒有提供一致的答案。但曾俊華對佔領運動的批評較溫和、對青年的價值觀較為認同,在現時政治環境下已是難能可貴,至少沒有成為梁振英的應聲蟲,以致期望或質疑他參選特首的聲浪再現。在中共的桎梏下,要維護香港核心價值、要引領香港走向民主大道,無論是身為港府高官,還是有意競逐特首,曾俊華都不易為。反而,美國作家賽珍珠的名言堪以為戒:「天國是美好的,可是若在路上,靈魂失落在地獄中怎麼辦?」
相比於梁振英和中共官員一直炮轟佔領運動破壞香港法治,曾俊華批評佔領運動的角度有所不同,關注點一直側重於香港社會的分化、社會的撕裂。他曾在網誌中就佔領運動說:「社會在政治問題上出現的兩極化,今次終於展現出它的破壞力和殺傷力。」他今次在預算案中指摘佔領運動令社會嚴重撕裂、影響香港形象,未免有顛倒因果之嫌。把港人逼上街頭進行公民抗命的、令香港社會更形撕裂的,並不是佔領人士,而是對市民要求真普選聽若未聞、視若未睹的梁振英和中共官員。曾俊華期望對話而不是對立,是針對梁振英和中共的委婉諫言,還是針對佔領人士的違心指摘?
曾俊華坦言,他之所以和梁振英的表達不同,「是因為與梁振英的成長過程和經驗不一樣,自己大部份時間不在港成長」。的確,成長過程和經驗不只會影響一個人的為人處世方式,也會影響一個人的價值觀。但自稱大部份時間不在香港成長的曾俊華,並未讓市民覺得他不是香港人、不是香港仔。相比之下,梁振英奉行的政治鬥爭哲學、主政前後對香港行政和法律程序的踐踏,更令市民覺得他是中共官員,而不是香港人。
梁振英對今年財政預算案所發表的聲明,既讓人感受到他擅長的語言偽術,也讓人感受到他與曾俊華的不合調。聲明一是強調預算案是「貫徹本屆政府的施政理念」,言下之意是預算案大舉派糖加甜贏得的掌聲應劃在自己名下;二是批評「社會上部份人開始忽視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既隱隱指向曾俊華的「心中富有」論,又渾然忘記他的施政報告除了炮轟港獨的政治騷之外,還有何發展經濟的大計?
梁振英在施政報告中炮轟港大《學苑》的港獨思想後,北京官方媒體和本港親共報章對港獨言行的批判近乎無日無之。出人意料的是,曾俊華的預算案六次出現「香港人」的字眼。昨日出席電台節目被問及是否有意討好青年人時,曾俊華回應說,自己是香港人,這是一個事實,多提香港人本屬正常,「大家都係香港人嚟嘅,我哋亦應該為作為香港人感到驕傲」。
香港人,作為身份的認同,不只是居住地域的認同,更是對相同價值觀的認同。可悲的是,「香港人」似乎成了中港關係中的政治敏感詞,甚至是指向港獨的政治禁忌。曾俊華公開表明以身為香港人感到驕傲,只是表達一般香港人的心聲,卻是對香港人身份備受衝擊而感到失落的市民的安慰。但願,曾俊華和更多港府高官,以及有意競逐特首的人士,不要讓靈魂在通向天國的路上失落於地獄。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