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2015 -16年度:民生措施】
【本報訊】水務署為期十五年的更換及修復水管計劃,將於今年十二月完成,但原來更新約三千公里的老化水管後,一年仍有約一億四千萬立方米食水因滲漏而浪費;以本港食水連同東江水每立方米成本約八元推算,納稅人每年因滲漏損失逾十二億元。最新一份預算案宣佈將逐步建立「智管網」,在水管安裝感應器,希望減少流失,水務署估算所需開支後,明年向立法會申請撥款。
記者:陳凱迎
為期十五年的更換及修復水管計劃自二○○○年開展,分階段更新本港供水網絡,滲漏比率由計劃開展時的25%,減至去年的16%。計劃預計今年底完成,屆時的滲漏比率將是15%。
水務署預計今年會有九億五千二百萬立方米的食水供應,即使上述計劃完成,仍有一億四千萬立方米會因為滲漏而浪費,以本港食水連同東江水每立方米成本價八元六角推算,每年因為滲漏食水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十二億三千萬元。
過程如做微創手術
為進一步降低滲漏比率,最新一份預算案宣佈逐步在本港的供水網絡建立智管網。政府消息人士昨日指出,工程人員將會挖洞,在地底水管安裝感應器,監察用水流失,形容過程就似為水管進行微創手術,但暫時未知需要安裝多少個感應器。
根據維修水管業界資料,安裝感應器時需挖開一個大約一呎乘一呎的洞,再視乎水管位置決定深度。
水務署發言人昨解釋,智管網計劃會按本港的水管網絡設計,將全港劃分為數千個監測區安裝感應器,如發現感應器收集到的數據有異常,例如夜間水流量忽然上升,或代表相應監測區內出現水管滲漏,會再由專業人士用儀器仔細探測滲漏位置,縮窄範圍並維修該段出現滲漏的水管,代替以往要大範圍挖地找出滲漏位置,或水管爆裂後要更換整條水管的做法。
據悉,水務署早已想引入相關的監測技術,惟一直未獲撥款,直至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到外國考察看到有關技術後就拍板引入。水務署會進行研究,計算需安裝的感應器數量,以及涉及費用。
監測技術落後外地
管線專業學會會長黃敬稱,水管滲漏除因為有裂痕外,亦有機會是穿洞,或因地殼移動及附近路面車流量增加而添壓,引致水管接口位錯位所致,國際上能將滲漏比率減至10%或以下已經相當理想。
黃敬按業界數據及經驗估算,要花三億元找出全港適合安裝感應器的位置,估計相關位置有約一萬個,另感應器每個安裝成本最多要約三千元,加上保養系統,即整套系統估計成本至少四億元。
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文志森認為,每年因為滲漏而浪費十多個百分比的食水「好緊要」,政府應該盡快落實推行上述水管監測計劃,減少浪費,「水係好珍貴嘅資源,如果可以用錢(安裝感應器)嚟抵償(食水浪費),好應該盡快做」。
文志森又認為,本港缺乏工程科技的研究及發展,令到監測水管的技術相對外國落後,建議政府多撥資源,鼓勵水務署多與大學合作,發展相關的監測技術,毋須再依賴從外國引入相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