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財政預算案再度公佈發行通脹掛鈎債券(iBond),有政府消息指新一批iBond將於六、七月發行,一如以往,每手入場門檻為一萬元。多位證券界、學界人士稱,iBond零風險,屬必賺投資產品,即使通脹預期僅3至4%,亦依然抵抽。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透露,會按照現行模式以本地居民為對象,發行一次不多於一百億港元、為期三年的iBond,並每半年派發跟最近六個月通脹掛鈎的利息。
當年首批iBond推出時,市場仍未熟知該產品,參與認購人數僅十五萬五千八百人,結果有人最多獲發四十五手,該批iBond首日掛牌收報106.7元;倘該名投資者將四十五手即日悉售,賬面即賺三萬零一百五十元,若然其持有至到期,累計利息收入近六萬一千元。
二○一三年申購人數為歷年新高,達五十二萬零八百人,結果逾九成申購一手以上的市民僅獲派兩手。去年認購熱情稍為緩和,僅接近四十五萬人申購,最多獲發三手。
按照政府今年估計通脹率為3.5%計算,今次iBond回報率暫時屬較低的一批;所有iBond均為三年期,每半年派息一次。
專家:有閒錢應抽
信誠證券聯席董事張智威表示,今次已經是政府第五次發行iBond,條款不變,市民對此並不陌生,料認購人數與去年相若,大約為五十萬人。中大會計學院高級講師李兆波指,銀行港元存款利息有限,有閒錢都應該抽。AMTD證券業務部總經理鄧聲興指,iBond風險超低,估計通脹有逾三厘,稱iBond「賺硬」。
康宏投資管理高級投資策略師馬貞和提醒,中長線通脹或會維持低水平,通脹率已從去年九月高位的6.6%逐漸下降,今年一月通脹率僅為4.1%,今次iBond投資吸引力較低。
另外,財政預算案提到去年發行首批總值十億美元的伊斯蘭債券,政府會積極研究在市場條件合適時再次發行伊斯蘭債券,帶動更多發債機構和投資者參與本地的市場。
銀行公會表示,只要能增加香港債券市場深度,如再次發行通脹掛鈎債券和伊斯蘭債券,銀行業界都予以支持。
■記者黃珮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