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雖然有近千億元盈餘,庫房水浸,但仍計劃檢討包括水費及康體設施等民生項目收費,長遠希望達至收回成本的目標,其中水費估計首階段要增加約15%才能達標。但消息指調整水費涉及修訂法例,須獲得立法會通過,程序相當複雜。
有團體批評,多個相關項目均屬基本的民生需要,政府不應在財政穩健情況下研究加費。
康體設施勢加價
預算案昨日提出,在兩年前已經要求各部門按收回成本,以及用者自付的原則,全面檢視逾千項政府收費,並獲立法會支持,有關檢討初見成果,下一階段部門會檢討與民生有關的收費項目。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晚在預算案論壇指,水費已沒有調整「十幾廿年」,故會研究適當收回成本,但會分期處理,又促市民「慳啲用水」。
政府消息指,當局將檢討收費的民生項目包括水費、食環署轄下的服務及康體設施等,目的是將收回成本的比例逐步提升,而上一階段檢討的逾千項政府收費,則大部份最終須調高費用。
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早前提出,面對未來預計出現的結構性財赤,「補收入」是其中一招,即政府的收費項目要盡量收回成本。
消息指,雖然有不少市民會使用相關的服務,提高收費影響廣泛,但為免出現變相補貼的情況,收費須達到用者自付的目標。
以水費為例,按水務署二○一三至一四年度開支計算,水費相關收入約為二十八億二千九百萬元,供水開支達六十五億四千六百萬元,粗略估算成本收回率只有約43%,按政府訂下逐步收回全部成本原則計算,首階段已要加價約15%。據悉,政府正就水費調整進行分析研究,暫未有加價時間表。
民間監管公共事業聯委會發言人蔡耀昌批評,水費、康體與食環署多項服務也屬基本生活需要,一旦加價將影響不少基層市民,「政府應該鼓勵人去慳水,而唔係加水費……以後打波咁貴,仲點鼓勵人做運動?」
他指財爺長期「估錯數」,所謂的財赤未必會出現,以此作為調高政府收費的理由,難以令公眾接受。
■記者鍾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