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今日公布2015至16年度財政預算案,惟消息人士早已放風,指去年(2014至15年度)盈餘高達600億,與上一份財政預算案估計的91億相差近500億,意味著「財爺」曾俊華又估錯數。《壹錘定音》主持李慧玲提醒,高官面對估錯數,可以用各種花招「做數」減少盈餘,提醒市民留意預算案是否「應使得使」。
曾俊華出任財政司司長以來,多次低估盈餘,如2012至13年度估計政府有34億赤字,結果不但錄得盈餘,更高達649億。慧玲指出,政府結算時如發現錄得巨額盈餘,為免數字與預期相差太大,可以使出很多「蠱惑招」花掉多出的錢,例如成立各式各樣的基金;甚至把一些本應計入該財政年度的收入抽起,留待下年才入帳。除中央外,個別部門用不盡預算,亦可以巧立名目花錢,如聘請顧問撰寫報告,甚至將一些未準備好的計劃強行上馬,務求盡花預算金額,來年不會被削減預算。
對於今日公布的施政報告,慧玲寄語公眾毋須太著眼於數字,而應關心各項支出是否「應使得使」。她指出,歷屆的財政司司長都愛問市民「錢從何來」,常說要積穀防飢,「其實錢從來冇缺過,反而喺埋數最後一分鐘,高官擔心啲數估錯得太離譜,就大花筒洗咗啲錢去」。她批評,一些應有的支出,政府沒履行責任負擔,反而「打劫」市民的錢包,其中一個例子便是醫療。
慧玲期望港人不要上高官的當,應做的事便要去做,別支持政府吝嗇金錢,反而應敦促政府把公帑放在應有的政策:「你慳慳埋埋,咪俾啲高官一鋪清袋!」她提醒港人別忘記高鐵超支多少錢,吳克儉、陳茂波等高官每月又支薪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