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民的廿七票是關鍵少數,在政改一役中能否全程企硬,李國麟議員正為我們作一個完美的轉身或轉軚示範。上周他接受無綫《講清講楚》節目訪問,事後大部份傳媒的報道均集中於他呼籲泛民應該考慮「袋住先」,如果絕大多數市民接納政府提出的最後方案。李國麟解釋了他當日加入泛民聯署企硬的原因,但卻假設一、政府在人大八三一決議的基礎上會作出一些小修小補;二、這個最後方案會獲得八、九成市民的支持。如果出現上述兩個現象,泛民便再沒有堅持初衷的理由,而應集體改投支持票,讓政府的方案順利過關。
李國麟在訪問中一再強調他不會就政府將會提出的最後方案向他所屬的業界作民調,以確認他們的最終意向,他只會以當時全民性的民調結果作個人投票的最後決定,因為他的選民也是全民的一部份,理論上兩者的意見不會有太大差別,況且即使只針對業界作民調,無論抽取樣本及調查方法均難真正全面,極易惹人非議,發現有事時再做則已來不及。
功能組別議員是政府拉票的主要對象,這些議員如何根據他們的選民意願投票,會否是轉身轉軚的關鍵,李國麟今天便已清楚說明他不會以數據去確認選民的意願,只會透過聆聽及解釋去說服選民接受自己的決定,這種做法可謂光明磊落,但卻未必會那麼容易服眾。
我們可以想像,政府公佈中央屬意的政改最後方案後,隨之而來的必會是各式各樣的民調,其中必包括政府及建制派公開與幕後支持的組織與方式,屆時有意轉身轉軚的泛民議員絕對不愁沒有數字根據去接受政府的建議,因為這些支持「袋住先」民調的規模與聲勢,一定會比反對的民調大得多(一如去年佔中三子的電子公投與幫港出聲反佔中的街站簽名比較)。
功能組別議員倘若在所屬業界進行民調,不論結果如何都必須接受,並以之作為個人的投票決定。代表醫生的梁家騮即因此而「突然」由支持政府的建制派變為反對「袋住先」的泛民,除非他的選民日後透過另一次民調向梁醫生清楚表示他們回心轉意改為支持「袋住先」,否則梁醫生的這一票便會由建制派陣營溜走,梁醫生自己則變成泛民一員。
李國麟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所以事先張揚不會做業界公投,他這樣做既可向自己所屬的界別作出交代,亦可為其他功能組別議員開路,鼓勵他們也有樣學樣,令投票決定更易由自己控制。梁家騮議員代表的醫生界別有成員萬人,李國麟議員代表的護理人員界別有成員三萬多人,兩者誰更有理由去做公投決定投票意向,當是業界的內部決定,李國麟若能成功游說所屬界別接受他的做法,旁人不能置喙,但這分歧亦再一次反映了功能組別的不公平和非理性,因為醫生過去一直予人更保守和自我保護的印象。
與此同時,政改三人組亦正在為這些功能組別議員努力製造友善氛圍,強調這次的政改方案並非終極方案,在日後仍可不斷完善,所以「袋住先」絕對是一個可以向選民及公眾交代的決定。建制派政黨代表如葉國謙亦公開出言恐嚇,倘若今天進行選舉,堅持企硬的泛民一定大敗而還,務能令功能組別議員有足夠的民意「印象」與「感覺」不再須與泛民綑綁,以免互相負累沉淪。
政府想不想爭取這幾位「關鍵少數」功能組別議員的支持?答案當屬肯定。政府會否給予好處,以便他們對自己及所屬選民交代?答案亦不言而喻。李國麟的界別月前曾有七百多人聯署要求李議員繼續「企硬」,若要以業界的民調來確認民意,結果誰也不能預知,惟有訴諸一個更具規模、更有代表性及更易控制的民調,才易令選民信服當事人的決定。
李國麟不單要求要有這樣的一個民調,更希望民調結果是一面倒(八至九成)的支持,這個標準既能對選民有交代,對政府也有一定壓力,如果政府弄不出這樣的一個民調和結果,李國麟大可留在泛民陣營,繼續扮演反對派的角色。這個「萬無一失」的安排,公眾會否接受,還是未知之數,但即使對企硬的泛民代表來說,亦已帶來一定的壓力,所以李國麟不怕提早公開表態(在政府宣佈最後方案之前),因為整個安排表面看來沒有一方會是輸家。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