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關節受創難確診 不能開刀治療撞車傷頸變慢性痛症

小關節受創難確診 不能開刀治療
撞車傷頸變慢性痛症

【慢性痛症系列】
【本報訊】交通意外或突然急煞車引發的猛烈衝擊力,隨時引致「chok傷頸」,患處有機會演變成長期的慢性頸痛。有醫生指,不少慢性頸痛個案是由交通意外引起,近半人痛點在頸椎的小關節(Facet joint),因撞車時「chok頸」導致壓縮性創傷,引發持續性痛楚。
記者:鍾麗霞

醫學界估計約兩成的急性頸痛會演變成慢性痛,當中約5%更會痛得很嚴重。聯合醫院麻醉、疼痛及手術服務科副顧問醫生梁居雄表示,慢性頸痛常會出現轉移性痛楚,令患者有機會同時出現頭、面頰、肩胛骨、手或腰痛,令工作、生活及情緒大受影響。他估計,該院的慢性頸痛個案中,由交通意外引致約佔一半,餘下個案包括退化甚至原因不明。由於交通意外創傷佔比例較高,求診者中約八成是年輕人,包括職業司機等。

射頻燒去神經減痛

車禍造成的傷害很多時不易察覺,梁說,由此引發的慢性頸痛,估計約一半是因為頸椎的小關節在意外中受到壓縮性創傷,導致小關節附近骨裂甚至「爆開」,最常出現於頸椎第二至第三節(C2至C3)及第五至第六節(C5至C6),是引發持續痛楚的痛點。但由於此關節太小,一般檢查如X光及磁力共振檢查(MRI)難以發現及確診,也不能進行手術治療。
梁指,可利用介入性診斷,即以打針方式,將低劑量麻醉藥注射到頸部小關節的懷疑患處,若能短暫止痛或減痛,即顯示找到痛點,患者可接受射頻治療,用射頻針以熱力燒去相關的小神經以減痛。外國研究顯示,八成病人接受治療後,可於超過一年內,痛楚最少減輕八成,甚至完全消失。但由於神經線可再生長,痛楚有機會再出現,到時或需再做射頻治療。
車禍「chok傷頸」的病人,由一般從事文職工作的乘客,以至職業司機也有,車禍未必很嚴重,甚至可能只是一下猛烈衝擊,已可以令頸椎受損。梁指,由於頸痛引發的問題很多,導致患者受傷後未必能正常上班,尤其職業司機更難返回原來崗位,故盡早接受評估,並制訂合適的治理方案有助預防頸痛惡化。
在慢性頸痛患者中有高達一半人其實是找不到痛楚原因,患者切忌以處理急性痛症的態度面對,「唔係話傷口越大就越痛,佢哋唔明白(檢查)乜都冇發現,亦都可以痛」,也有患者浪費時間與金錢找不同醫生或做檢查,但仍找不到痛點,因而感到沮喪,他建議患者要接受慢性頸痛未必能根治,而及早找到有效控制痛楚的方法,有助回復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