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牧羊人的普選之路(獨立評論員 沈舟) - 沈舟

尋找牧羊人的普選之路
(獨立評論員 沈舟) - 沈舟

羊年伊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引述唐詩「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大談家庭對於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性。行政長官梁振英則在新年賀詞中,稱「羊給人的感覺是溫馴、和善的群體動物」,面對香港出現的「不少分歧和矛盾」,希望港人「能夠有羊的特質,包容共濟」。在領袖們對家庭和羊羣的關注中,人們可以讀出相同的政治隱喻。
父為家君,君為國父,乃中國的傳統政治倫理。對於一國之「家」而言,誰是「慈母」,誰又是「遊子」,今年春晚中的一首歌《把心交給你》給出了形象的答案。節目進行中,大屏幕上出現了習近平在全國各地慰問、探訪各地人民的畫面,而歌手唱道:「把心交給你,換來人間新天地。我的祖國,我的姐妹兄弟,把心交給你」,「光榮夢想因你而美麗」。有網友稱,此節目拍成了習大大的MV;亦有人說:「一個易於圈養的民族,誰當皇帝,都可以予取予求」。
中國人易於圈養,難怪梁特首寄寓溫順、和善的羊羣能帶來「一團和氣」,看看中文「羣」字的構成:君上羊下,就是一位牧羊人放牧着一羣羊,折射出中國專制王權統治模式的動物特徵,將人當作羊來管理。在當前的政制改革中,港府將這種「君上羊下」的統治,美其名曰為主權國對香港的「憲制要求」。
家長制和牧羊模式,其專制的功能,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曾有過精到的描述:在人群之上,「聳立着一個只負責保證他們的享樂和照顧他們一生的權力極大的監護性當局」,它行使着一種「把人永遠看成孩子」的父權,「他不強迫人行動,但不斷妨礙人行動;他甚麽也不破壞,只是阻止新生事物;他不實行暴政,但限制和壓制人,使人精神頹靡、意志消沉和麻木不仁,最後使全體人民變成一群膽小而會幹活的牲畜,而政府則是牧人」。
德國哲學家康德亦批判過上述父權政治這樣的家長式統治:「臣民像是無法分辨何者對其真正有益或有害的無知嬰孩,因此不得不消極行事,他們怎樣才會幸福便僅僅有待國家領袖的判斷,而國家領袖之願意這樣做便僅僅有待自己的善心。這樣的政權乃是可能想象的最大的專制主義(這種體制取消了臣民的一切自由,於是臣民也就沒有任何權利)。」
靠有善心的國家領袖來判斷和主導人民的幸福,像牧羊人那樣,細心認真地照顧着羊羣,不過是一種政治烏托邦而已。在多元化社會中,領袖的善惡觀,未必與五湖四海的民眾一致,以強權逼迫民眾歸順,既不可能,亦不正當。文化大革命中,全國靠領袖一個腦袋思考造成的政治壓制、經濟崩潰和社會僵化,人們記憶猶新。改革開放後,內地民眾洗脫羊性,煥發人性,自主意識加強,讓市場而非市長引導自己的選擇,才有了今天中國經濟繁榮局面的出現。
經濟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已得到承認,但在思想價值觀上,中共仍堅持扮演政治牧羊人的角色。內地學者劉小楓,曾經用法治國家和倫理國家的分野,為這種牧羊模式的「父權政治」辯護。他認為,自由民主的法治國家通過法律秩序來限制受人民委托的國家權力,這樣一來,國家權力就可能變得很軟弱;而倫理國家則依據「把各種權力集中於統一的個人的最後意志決斷的主觀性權力(黑格爾語)施行統治」,才能形成有凝聚力、強勢的民族國家。
換言之,具有獨斷意志的牧羊人不可或缺,對外要防範狼的襲擊,對內則需一錘定音,制止羊羣之間的紛爭。問題是,家長或牧羊人並非聖徒,他們或有善心,也會有人性的弱點,如貪婪和暴戾,若無法治的制約,國家倫理只會成為罪惡的庇護所,導致家庭破敗,羊羣凋零。國家級牧羊人、前軍委副主席徐才厚家中搜出一噸多重的現金,該是搜刮了多少羊脂羊膏才能得到的財富?
民族復興的國家倫理,美飾着大陸一黨專政的牧羊式統治,同時將質疑這種統治的聲音,指摘為企圖顛覆國家、狼一般的敵對勢力。香港作為一個多元開放、保障人民權利平等的法治地區,要服從一個價值封閉、維護權威等級的倫理國家的全面管制,注定了一國主權下,兩制的衝突不可消弭;注定了香港尋找牧羊人的普選之旅崎嶇坎坷。
是容忍父權政治,接受做羊的命運;還是在民主的紛爭中,固守做人的尊嚴;或者,在國家倫理與人民權利的相互妥協中開闢出互惠的道路?需要習近平治國團隊的高瞻遠矚,也需要港人作出不僅有勇氣,而且有智慧的抉擇。

沈舟
獨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