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甚麼才是真正資本? - 利世民

利字當頭:甚麼才是真正資本? - 利世民

過年前,寫了篇《如何無錢變有錢》,意猶未盡,趁新正頭,再來一篇講知識和社會資本。
正如上篇所寫,錢,不是資本。不過在這個年頭資本是甚麼?知識和技能,都是資本。不過,知識有期限,過了一段時間,某些知識和技能,價值會下降。幾千年前,會寫字、懂得一點基本的幾何學和自然科學,已經足以晉身特權階級。可是,由百多年前起,教育普及,基本的知識就有如陽光空氣,雖然不可或缺,但各大、中、小學以倒模式運作傳授的所謂知識,人有我有,不算獨特的資本。
許多人花幾十萬買張文憑,以為可以證明自己的能力。相信他們沒有聽過文憑量寬這個詞語。無錯,相對上,哈佛劍橋的文憑,量寬的程度比較低,暫時仍然有一定內在價值。不過,有理由相信,一波又一波的資訊革命下,大學文憑的意義不再。任何人要證明自己的知識資本,不再是用錢去買一張文憑,而是用行動去創作,以公眾的接受程度作為評價標準。我不知道,這是否代表知識再進一步由精英走向庸俗,但這是新的社會狀況:從前一個人的地位取決於他做甚麼公司、職位、有甚麼學位名銜等,現在開始就要看一個人對公眾的影響力。
對公眾的影響力,其實就是一種群眾對一個人的信任。這種信念,很難建立,但極易破壞,所以公眾影響力的資本,也是極為稀有。
建立人脈,對更多人有影響力,就是建立社會資本。但很多人將關係倒置,以為認識更多人,就是有人脈。事實剛好相反,社會資本是要有更多人認識自己。不過,Andy Warhol早在六十年代講過,任何人在這個媒體社會,都有可能做15分鐘的紅星。
遠的不說,像特首一家,久不久便成為市中話題,可是這不代表有價值。要吸引注目,脫光屁股到皇后大道中跑一轉就是,可是要Make a Statement,不但要有站出來的勇氣,還要花心思。換言之,人要代表了某一種價值和能力,才算擁有社會資本。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