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新移民婦女往往面對家庭和就業問題。來港多年的Lisa跟女兒蝸居鐵皮屋,因丈夫爛賭,要靠胞弟接濟,離婚後自力更生,通宵加班,終脫離綜援網。同樣是新移民的Ada,雖要照顧患病兒子,但自強不息,不斷進修準備投入職場,惟託兒服務不足,未能脫貧,「我好想出去做嘢」。
每日加班不依靠綜援
來港初期,Lisa做地盤散工幫補家計,但積蓄屢被丈夫偷光,「成個人崩潰」,每月僅靠胞弟的二千八百元接濟。後來決心離婚,現職機場通宵外判工,每日加班兩小時做足十小時,月入一萬五千元,終不用依靠綜援,更剛獲配公屋。她說目標是每月儲起五千元,「儲多啲錢畀個女讀大學,個女話一定讀到」。
育有兩子的Ada,其丈夫是港人,早年持雙程證來港產子,長子出世後,驗出有心漏症,經常中港兩邊走,試過半年每天都坐在醫院膠凳陪伴兒子,「人生最難忘」。
後因與丈夫疏離而分開,她掙扎兩年才申領綜援,但仍報讀陪月及家務助理等課程,現時兼職月入數千元,「對自己有好大鼓勵」,但因要照顧兩子而未能全職工作,「幼兒託管最重要」。
託兒服務不足難全職
二人是婦女基金會理財認知及就業培訓計劃學員,兩計劃協助基層婦女理財和就業,至今有二百四十人受惠。
Lisa說以往常亂買東西,「人哋話平就會買」。Ada經培訓後重拾自信,「𠵱家冇嘢做唔到」。
基金會副總監程沛玉稱,施政報告提出增加延長託兒服務時間名額僧多粥少,且地區名額分佈不均。
程沛玉指出,很多婦女為了照顧家庭,跟社會脫節,難重投職場,促政府和僱主改善連續性僱傭合約的福利和婦女退休保障等。
■記者王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