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大澳漁村不敵重建巨輪洗禮,屬大澳唯一私營博物館的大澳文化工作室由黃惠琼創立,十五年來歷盡風雨,二○○八年颱風吹襲致幾乎結業,工作室都捱過來,至今招待近八十萬人次。怎料該館所處的百年大宅需拆卸重建,琼姨無奈明年結束工作室,唯一心願是政府可在大澳建博物館,令歷史文物不致湮沒失傳。
記者:鍾雅宜
走過著名大澳橫水渡渡頭,永安街的新房子中,不難發現一幢外形特別的舊樓,牌匾以毛筆字寫上「大澳文化工作室」。遊人探頭一看,琼姨總會笑盈盈地迎客,細心道來大澳歷史,近十五年來幾乎風雨不改,除了颱風來襲。
大澳颱風比市區可怕,工作室多年來經歷十多次大小水浸,最令琼姨難忘是二○○八年颱風黑格比吹襲,當時水浸嚴重,水深及腰,一夜間館內相片、書籍及部份文物全部報廢,損失十多萬元,「根本冇錢維修,諗住唔做,好彩有朋友同熱心市民捐咗五、六萬蚊畀我先做得住」。
鎮館之寶被漁署撿走
工作室於二○○三年時幾乎失掉鎮館之寶,琼姨在建館時獲街坊送贈一副長八呎、重一百磅的鯨魚顎骨,漁農自然護理署卻以非法藏有瀕危物種為由撿走該鯨骨,擬檢控琼姐,但當局終在輿論壓力下放棄檢控,將文物送回工作室。博物館亦因欠缺保安,文物經常被盜竊及打破。
即使經營困難重重,琼姨堅持撐下去,只因「我愛大澳」,「我自細喺度長大,好有歸屬感,我死都要死喺度!」她年少時曾幫助鹽田壆村爭取水電,三年後成功,自此決心為大澳人謀福利。為幫補工作室經費,她在館內售賣明信片及書籍,平日會帶團賺錢,但堅持不收入場費,希望讓更多人欣賞到大澳歷史文物。
明年十五周年結業
但再熱的心,仍無法戰勝年月洗禮,其工作室所屬的百年大宅,業主因維修費太高決定拆卸重建,五十七歲的琼姨亦因年齡決定退休,計劃在明年六月藉工作室十五周年光榮結業。「唔捨得都冇辦法,守護大澳唔係只係我嘅責任,呢十幾年我已盡晒力,問心無愧」。
她坦言最希望政府能在大澳建立鹽業文化博物館,多年前已向發展局等部門反映,卻一直未獲回音,「我設計埋個博物館畀佢哋都唔理我,只係識得花幾千萬去搞活化大澳,但啲工程九唔搭八,根本唔利民」。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指,設立新博物館有多方面考慮,包括整體規劃、基建配套及與現有博物館的功能的配合等,需要謹慎處理,當局暫沒有計劃在離島區設博物館。
遊客感可惜
內地旅客黃小姐:「工作室貼近生活,唔似一般博物館,希望可以保留。」
中四學生朱同學:「覺得好可惜,工作室可以幫學生了解書本上學唔到嘅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