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物利用的開心果殼頸鍊、用蔬菜砌成的七彩食物畫,還有本地醬油體驗工作坊,八十後的余儷哲和唐詩淇,同樣嚵咀,在外國生活多年的兩生花,因食結緣,成為好友,在港成立首個「飲食設計社」,矢志讓「吃喝」昇華,最新搞作是結合十五個農曆年故事的「茶曆」,教香港人由年初一至年十五,藉一日一茶,讀懂傳統農曆新年的真情趣。
記者 呂麗嬋 攝影 謝榮耀
「初五,除咗要返工,傳統上叫財神日,供祭五路財神,祈求來年大豐收,呢一日飲八寶茶最啱,寓意咩都有」。在温哥華長大的余儷哲,平日說話「鬼聲鬼氣」,但一說到最愛的農曆新年,卻滔滔不絕,「喺外國,可能思鄉,特別注重傳統,新年著到紅噹噹,年十五一定食芝麻湯丸」。三年前回港,眼見傳統故事漸次失傳,兩個愛茶的女孩,想出借「茶」發揮,搞搞新意思。
「初一花開富貴,放落水好似朵花咁綻放嘅茉莉仙桃最似樣;正月十五,係春節最後一天,俗稱小過年,提燈籠賞花燈,猜猜燈謎,一家人吃湯圓慶團圓,飲黑米黑芝麻茶最應景。大年初六,每家每戶把節日積存嘅垃圾扔出去,叫送窮鬼,就可以飲日式焙茶,高級綠茶嚴選後多出嘅茶莖,係以前嘅窮人恩物,一樣應節」。巧立名目,但做足功課的余儷哲,頭頭是道。
問問家中長輩、上網搜尋溯源,以不同地方的特式茶,重新演繹最古舊的農曆年故事,成為有趣的「概念食品」。由最初自家採購包裝寄回加拿大送禮,到小量生產在網上出售,大受歡迎,「以食物做媒介嘅設計概念,喺歐洲好流行,飲食過程中發掘到新意義同背後嘅故事,係果腹以外,另一種享受」。師承荷蘭飲食大師的小妮子說。
「食,係國際語言,呢個世界,無咩人唔鍾意食」。與食有緣,讀傳理系的她,大學畢業即加入溫哥華一間餐飲公司工作,「0八北京奧運,我負責體育村內運動員嘅飲食餐單,由食物點擺到食啲咩,基本上都要知」。其後因緣際會,轉讀設計,一一年回港,認識了年紀相若,同樣愛食又愛設計的唐詩淇,雙方一拍即合,成立飲食設計社,由另類工作坊到手作飾物,推廣另類飲食文化。
「嗰時啱啱返港,大家係同事,坐正附近,大堆零食放中間,一日食到黑」。低脂健康乾果,還有香口果仁,俱是OL恩物,「唔係新年都成日食開心果,仲有合桃」。鯨吞一輪,大堆果仁殼散落枱面,一般人九秒九垃圾桶再見,兩生花卻你一言我一語,「細心睇,每粒殼紋理都唔同,其實好靚」。逐粒清潔防腐,然後上色風乾,再打窿串連成獨一無二的飾物,「可以令原本無用嘅嘢,重新擁有第二生命,好有意思」。創作源自生活,並不一定高高在上,信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