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第一波:港鐵半價是賠償 - 李兆波

理財第一波:港鐵半價是賠償 - 李兆波

近日有一件事大鑼大鼓,就是初二及初三港鐵乘車半價。
根據港鐵的年報,在二○一三年,每名乘客的收入為8.31元,而乘客人次為14.7億,即每天約四百萬人次。以半價計,兩天少收了三千三百萬元,對比於去年因事故而要繳付的罸款二千萬元,看似是比較真實的回饋。
作這些決定前,企業內財務人士一定會作不同的假設,再分析其結果。外來人有的資料有限,難以作全面的比較。去年港鐵有不同的事故,有的延誤多於一小時。以最低工資的時薪三十元計,每位乘客的損失最少為三十元,如果這位乘客在初二及初三乘了港鐵四次,每次原本要付車資8.31元,他會因為半價而省了16.62元,少於因為他遇上港鐵延誤招致的損失,因此算不上是優惠,而是賠償。
如果有乘客去年沒有遇上港鐵的延誤,也不用高興。港鐵因為有多條正在興建的鐵路延誤,包括了高鐵,要付上多少尚是未知之數。單是高鐵,估計要多付一百億元,每名市民要負擔一千四百元,還有是因為鐵路延期完工帶來的時間損失,如建築工程帶來的交通擠塞,黃埔花園的居民最為了解。因此,這兩天的半價是微不足道。
一些購買了月票的市民,也不會受惠於這次的半價。香港便是這樣,一個小小的口號便令人蜂擁而上,因此甚麼優惠、打折,總會吸引到顧客,是否真的並不要緊。
期望港鐵在鐵路的興建及運作上做得更好,那便不用推出這些又真又假的優惠。真正的回饋市民是建基於可靠及優質的服務上。

李兆波
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院高級講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