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財埋位:開賭掌故

發財埋位:開賭掌故

農曆新年必賭魚蝦蟹、打麻雀,今日大年初一,大家發財未?經常說中國人好賭,究竟數十年前的香港人又賭甚麼?番攤、大小、馬票、字花、牌九……感覺是離我們那麼遠,不過當中的掌故趣聞,原來到今天還掛在大家口唇邊呢!
記者:朱崇德
攝影:林栢鈞

香港曾經有賭場?答案是肯定的,根據戈春源著《賭博史》,賭館在香港屢禁無效下,當時的香港總督麥當奴,在一八六七年實行「寓禁於征」,即征收稅餉及賭博牌照費用加以監管,最後共十二家賭館投得了牌照,並設賭館於西營盤、荷李活道、基利文街及灣仔等地一帶。不過在有牌經營情況下,賭風變得更熾熱,故被當時社會名士及宗教人士猛烈批評,最後在一八七二年落實禁賭,自此大家想找賭館,就要過大海了。

【番攤】 李思捷收錯皮

數早年最經典賭博玩意,不得不說番攤,電視劇裏的番攤多以圍棋為賭具,其實好些街邊小檔或碼頭咕哩,單以米粒、蠶豆、衫鈕,一樣可以賭一餐。基本玩法是用反過來的小瓷碗蓋着一小堆圍棋、以四個為一組,到最後一組剩餘的一至四數目決定勝出者;基本賠率是買中單一數目(番)為一賠三、投注兩個數目勝(角)為一賠一,投注三個數目(三門)則為三賠一。
由番攤所引申的俚語非常多,例如揭盅時莊家會用竹籤扒攤,而四個為一組稱為「一皮」,正常情況下是一皮一皮的攤出來,但有時莊家為趕收工,不依慣例以四個為一組,改以七個為一組,就成了俚語「七個一皮」,意指手忙腳亂及工作一團糟。「皮」字之後再引申,就出現了「收皮」,意指是快快收工,所以早前李思捷在《今晚睇李》中笑稱有網友叫他收皮,他的答覆為:「生理上已經收咗。」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對答,叫他早早收工才是正解。

賭錢是偏門行業,有說番攤換人接莊時,往往最後一口會開四,所以亦有「收皮四」之說。互聯網

【字花】 贏到買餐餸

字花在一九五○年至一九七○年代的香港風靡一時,玩法是以三十六個古人為代表,每個古人有一個號碼,並由字花廠師爺在晚上決定開哪位古人,再把名字寫在紅紙,放入砂煲掛上橫樑;翌日開字花時,師爺會用木棍當眾打破砂煲揭盅,當時的賠率為一賠三十。
當時字花廠以「艇仔」為跑腿,在西營盤、油麻地及深水埗等街頭巷尾收集投注,投注額低至一兩角都有交易,開彩後又有艇仔為客戶直送彩金,所以俚語「好易中,好易贏餐餸」不脛而走。最鼎盛時期,還有類似現在馬經貼士的「字花報」,不過由於這類字花多由黑社會操控,造假方法非常多,最後因一元投注額的六合彩出現及一九七七年政府通過賭博條例,嚴懲各類非法賭博,最後式微於香港。

字花曾經令香港賭民非常瘋狂,有說當時人為想得到鬼神貼士,不惜跑到墳場睡一覺等報夢。互聯網

【馬票】 攪珠式彩票

香港賽馬會自一九三一年開始發行馬票,每張馬票上有一定數目的號碼,每張售價兩元,大眾可在茶樓士多等地購買。開彩方法有別於現在的孖T、獨贏,馬會先會用攪珠方法,選出數十個「入圍號碼」;然後再在這堆「入圍號碼」中攪出十多個「出圍號碼」,然後再對應分配至出賽馬匹之上。最後在賽事中跑出第一名馬匹所對應的號碼,是為頭獎,當時頭獎最高彩金可達十萬元,須知在那年頭一仙還是通用貨幣,所以彩金非常高。

香港賽馬會當年發行的馬票,每張售價兩元。互聯網

【外圍馬】 投注額八折交收

賽馬活動早在一八四一年由英國人引進香港,而香港現存最早賽馬紀錄,是一八四五年在香港薄扶林舉行的賽事,至一八八四年香港賽馬會成立,香港賽馬活動就變得更具規模了。香港人熱衷賽馬活動,正史資料可能好多人知之甚詳,相反早年的非法外圍馬就未必人人知其害,六十年代的外圍馬,最大的賣點是買馬的賭注及贏馬派彩,都是八折交收,而且還提供月結找數,結果是好多人因此而大賭亂性,弄得債主臨門討債,甚被迫至跳樓。
為此,香港政府於一九七三年批准馬會開辦場外投注服務,以杜絕非法外圍馬,亦有說同期香港廉署成立,藉此打擊警察與黑社會包娼庇賭。

香港賽馬會在一九七五年更開通了電話投注戶口服務。

【麻雀】 發黃德國料成絕唱

打麻雀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唐中宗時期已流行賭「葉子」,唐人蘇鶚在《同昌公主傳》中就曾提及,同昌公主時常以此日夜豪賭;及至明末清初,改稱「馬吊」或「溷江牌」,亦即與今天相類似的麻雀。
麻雀館在香港一直氾濫成災,一九三六年香港政府曾修訂賭博條例加以取締,不過當時的麻雀館就改以租借場地性質,鑽法律漏洞,他們的理據是他們並不是莊家,也不會按百分比抽水,按他們的說法這是「不合理,卻合法」。港英政府雖然一面嚴禁賭風,但另一面則採取懷柔政策,加上麻雀太深入民心,亦是傳統社交活動,所以最後對麻雀館予以有限度保留。
好多人都知麻雀的原型是以竹片製造,但大家有否留意在老上海電影裏出現過的發黃舊麻雀嗎?我兒時少不更事,以為是由煙迹所染,後求教於經營了五十年賭具生意的荃灣「大利麻雀象牙玉器」老闆施先生,才知自己一直搞錯了,「以前未有塑膠材料時,是用一種名為『德國料』的物料所製造,全由德國進口,用久了會發黃,不過長處是極墜手,好有手感,是不少麻雀老手的最愛;據知近年這間德國公司已倒閉了,而新進口的『德國料』明顯成色也差了,所以這種舊成色的麻雀,已幾近成為絕唱。」

賭仔信邪!十三么是牌王,亦有人稱是邪牌,所以好些老賭徒會選擇不糊牌。

這黃得發黑的德國料麻雀已有逾五十年歷史,刨開表面會如側邊白牌般雪白。

【骰寶/魚蝦蟹】 小朋友賭汽水蓋

骰寶亦即我們常稱的「買大細」,是以往非法賭檔常見的賭博方法之一,玩法是莊家先將三粒骰子放入有蓋器皿內搖晃,待閒家下注完畢後,再揭盅派彩,最常見買法是點數的大小,總點數4至10為小,11至17為大,圍骰除外。另外亦有兩人互相對賭的玩法,亦即所謂的「鬥牛」,一樣是以三粒骰鬥大細,互相輪番轉出點數鬥大小。其實魚蝦蟹都是相類的骰仔遊戲,只是骰子不見點,改以魚、蝦、蟹、雞、銅錢與葫蘆代之。
舊時的農曆新年期間,這兩樣都是非常普遍的民間賭博遊戲,成人當然可以賭錢,小朋友們則會以公仔紙、糖果、汽水蓋作注碼。

骰寶的出千方法五花八門,最常見方法是把骰子中間挖空,再灌入鉛及磁石等物。

【盲公骰】 只得一面有骰點

以為買了錯體骰仔?非也,這是自五十年代已登陸香港的另類骰仔玩法──盲公骰,六粒骰、每顆只有一面有數字,骰點一樣由1至6。玩法是例如五人對賭,大家先下注二十元,枱面便有一百元彩池,各人輪番打這六顆骰,憑每次所得點數,每點取彩池一元;如最後打出點數大過彩池餘錢,該玩家便需補差額(如彩池剩兩元,所打點數為21,就要補十九元),如兩者相同則另開新局。

單面的盲公骰少人玩,多是人手製作,故較罕見。

【牌九/天九】 香港日漸式微

牌九與天九使用同一種賭具,不過兩者是完全不同的賭博遊戲。推牌九是中國傳統骨牌遊戲,據稱可遠追至宋代,牌九基本玩法是以點數大小分勝負,但當中又細分為大牌九與小牌九,大牌九是每人四張牌,分大小兩組,分別與莊家對牌,全勝全敗為勝負,一勝一敗為和局;小牌九則每人兩張牌,勝負立現,乾脆利落。
天九則相傳由宋徽宗年間的宣和牌演化而成,而且遠較牌九多變及複雜。玩法是一定要四人對賭,每人八張牌,莊家可選擇擺出含一至四隻牌的牌型,出牌類型共分文牌、武牌、文對、武對、文武混合、至尊、三文牌、三武牌及四文武共九種,閒家必須以同樣類型牌跟出,或選擇墊牌;每人手上有八張牌,亦即枱面上有八戙,如能贏四戙則視為打和,非常勾心鬥角,有說「打到人一戙都冇」就是由此而來。牌九與天九在香港近年已式微,一般只有上了年紀的人士還有玩。

這就是大家常掛口唇邊的「雙天至尊」,亦是牌九中無敵的牌型。

部份資料提供:珠海學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蕭國健
香港仔852 Director兼低俗頻道金主歐陽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