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星期前,編輯給我一個難題:「做一個全家福專題,找一個連續十年都有影全家福的家庭。」想不到未到新年,已要過年關。結果當然找不到,卻在老影樓看了不少舊相,聽了不少舊故事,還遇到不同的攝影師,他們以新手法拍下各種家庭、團體「全家福」。雖然時代、影法不同,但卻訴說着同一件事,就是全家福除了是按下快門的一刻,更是一個家庭一個團體的見證、歷史和傳承,襯着過新年,大家快點和家人拍張全家福吧。
記者:韓繼聰
攝影:陳永威、楊錦文
那些年 大細婆爭位打交
不知為何,提起「全家福」第一時間想起的定必是齊齊整整、企好坐好,更重要是在舊式影樓拍的,才是「正貨」。香港餘下的舊影樓不多,在香港仔的「美姿華攝影室」是其中一間,一九六四年開業至今,經歷了超過半世紀。
說起全家福,老闆陳崑泉(陳伯)即滔滔不絕,「開業頭三十年可說是影樓的全盛時期,全家福更是起初二十年的主力生意,平日不時有人來拍,新年前後更誇張,要排隊影。」陳伯說當時拍攝全家福收費不一,數元至二十元都有,一般視人數多少決定,「人少較易影,菲林也用少幾格;人多的話,很容易總有一個半個眨了眼,時間和菲林都要用更多。」他說當時鏡頭不太廣角,有的用90mm鏡頭,影五、六人的小家庭還好,十多人的大家庭便要退到一定距離才能拍攝,小一點的影樓便影不到。
「大多數人的全家福都會曬10×12吋,用的多是絨面紙和光面紙,又或是一些米黃色的,像油畫般的相紙。」據他說當年還很流行珍珠面紙,但因為較柔和,一般多用於個人沙龍,全家福要求清晰所以很少用。六七十年代多影黑白,八十年代開始流行彩色,卻同時是全家福走下坡的時期,陳伯帶點欷歔說:「以前影全家福很隆重,請假都要來影,之後開始有儍瓜機,影相變得簡單,人們便不太重視,突然不齊人就說取消,到現在更是沒有人影。」
一旦眨眼 要加工人手點睛
問到影全家福多年可有秘訣,陳伯坦言最緊要夠光,其次是影多幾格菲林,因為菲林年代不能即時看效果,捕捉一刻靠經驗外也靠點運氣,多影幾格,總會保險點,免得浪費人家全員靚裝出動,「最低要求是要人人開眼,要是真的有人閉眼,便要用人手畫上去。」除了開眼之外,人們對全家福的要求其實也有提升,起初背景一般都是白地,後來便逐漸要求背景多點選擇,有的是實景,也有的是一大幅畫布作背景。問到當年影全家福的趣事,陳伯想了想,「有些人一來就要快,影成怎樣沒太要緊,最重要是影到他們的珠寶手錶和靚衫,原來是為了威畀鄉里睇。」又有一次一個男人有兩個老婆,拍攝途中突然吵起來甚至想大打出手,原來是拍攝前沒了解清楚誰是大婆,沒分清「左大右細」而坐錯位,結果好麻煩。「還有一個我很記得,有個家庭每生一個小孩都會來拍全家福,但影了五、六年都是生女,之後便沒再影。到第九年他們又回來,原來第七、八年他們也有生,但都是女,便沒心機影,到第九年終於生了仔才再影,影了那麼多次,那次見那個爸爸笑得最開心!」
見證發展 武館拜師必合照
除了一家人,最常影全家福的或者就是同樣要分清楚輩份如同大家庭般的武館。六合八法拳的金彤師傅說:「很多武館都經常影全家福,我們便幾乎每逢喜慶都影,特別是拜師時,通常會整個師門合照。」金彤師傅帶我看牆上的黑白照,「這張便是一位小師弟拜入于占元師傅門下時拍的,有師傅師母,有小師弟的父母,還有一眾師兄姐,相當隆重,我當時也只是小朋友。」他再指向另一張大合照,當中還有成龍、洪金寶、元彪、元秋等人的身影。正如金彤師傅所說,全家福對武館來說,除了是留念回憶外,也見證他們的興旺和發展,「現在拿舊的全家福看,還會說起他原來是他的師兄弟;他原來是同門……這是相當有趣的見證。」因為武館人數多,一般較少到影樓拍攝,反而是請攝影師親臨拍全家福,「以前很大陣仗,每個師兄弟都要回來,整整齊齊地拍攝,現在簡單得多,隨時一部手機都影到。」
長幼有序 大細有別
拍攝全家福有人坐有人企,正如陳伯說,最簡單的排法是「左大右細」,坐中間的當然是最大的長輩,又或是主人家,其他同坐的則大多是跟居中者是同輩,後輩就應站着。武館亦一樣,師傅大多是坐中間的一個,平排坐的一般是同輩的師叔伯們,最多也只有大師兄可以坐,其他徒弟便站着。當然時移世易,全家福變得沒從前般隆重,排位也不如此講究,隨便開心自拍一張也很不錯。
延續家庭樂 把影樓帶到室外
「全家福的實際意義,在於經過時間沉澱發酵,再把不同時空的同一個家庭連結起來。」攝影師黃喜勝(Cambo)是舉行《愛傳·家福》攝影展的四位攝影師之一,其中一張作品的主角便是一個四代同堂的家庭,「其實我爸爸也很喜歡拍全家福,他會把全家福都放在床頭。近來我弟弟的小孩開始懂說話,看到那些全家福便總會問相中人是誰,又會說:『原來爸爸那麼像我!』之後家人便開始說起當年的故事。」或者源於對全家福的愛,他早就在中環免費幫人影全家福,更有趣地每張相都用上一同一幅畫布作背景,感覺有如把老影樓的感覺帶到街外,「幾張相可以將不同的生命聯繫,感覺很神奇。」全家福,代表聚首,也是團圓。
參與這個攝影展的還有潘以正(Nick),他是一個街頭攝影師,愛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拍照。說到全家福,Nick便覺得全家福理應印出來,一來感覺更實在,二來相片放久了會變色發黃,使得相片更有歷史味道,當然也方便不熟悉新科技的老人家翻看。「不過很慚愧,作為一個攝影師,我經常拍攝別人,想來卻總是沒有拍下自己所愛的家人,可能是對身邊人的惰性吧,將來我會提醒自己多些拍家人。」
《愛傳·家福》攝影展
日期:
即日至3月5日
時間:
中午12時至晚上10時
地點:
新城市廣場1期3樓拱形玻璃天幕廣場及新城市廣場3期1樓天幕長廊
費用:
免費
另類全家福 剪影變貼紙
其實跟各人傾談全家福,最後總離不開「珍惜」兩個字,大家還是多點拿起手機相機,不再只是影食物,又或是和愛人自拍,也可跟家人們大拍全家福,用自拍神棍當然方便,去近日頗流行的自拍館也夠有趣。新城市廣場最近引入Shadowgram輪廓剪影,雖然見不到樣貌,但勾畫出的剪影貼紙也相當另類有趣,甚至可當是自己一家的獨有標記,不妨試玩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