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行 - 舒罕

敦煌行 - 舒罕

早晨五點半起床,洗漱後坐火車窗邊看荒原。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除了電線桿以外幾乎見不到人類活動的蹤影。難以想像漢唐時人們西行絡繹時究竟是何光景。
一出站台,清風拂面,毫無沙塵氣息,真疑心自己是否真的來到內陸腹地這被沙漠包裹的小城。當然這只是它欺騙我的一種錯覺,到下午便遇上了飽吃風沙的日子。
稍息一下九點來鐘。決定坐公交車去莫高窟。走到絲路賓館門口,買了去那裏的車票。等車擠滿客人,便緩緩開出。不過幾分鐘就從尚有綠樹草皮的城市置身兩畔皆是戈壁的境地。車上有濃髯當地人大談當年上三危山的歷險,頗為動人,說那邊沙石多有異色,相機拍攝卻總不能還原。三危山在莫高窟對面,三座緊挨的山峰高低有序鋸齒狀排列,文獻上總說這是舜發配三苗的所在,我卻不大相信,這是拿後來的景物去配合早年的文獻,是錢默存先生諷刺的暴發戶做家譜野孩子認祖宗的文化史慣例。相似的例子還有把《山海經》裏提到的「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泑澤。」也認定便是講敦煌最早的記載。《山海經》的地理我總覺得想像玄虛多於實際的成分,拿這個本身身世成迷的文獻來作證據,恐怕未必有效吧。
遠遠望見一列斷崖上黑黑的洞窟,仿佛七十年代某家國營大工廠的職工宿舍一般灰樸樸。心情開始激動忐忑起來。其實也知道大部分的洞窟我根本見不到,普通遊客由講解員帶領上下穿梭不過看八個,要是再肯額外付費還能多看幾個特窟,以目前情況而言,講解員打着電筒幾分鐘看一個窟無論如何是看不過癮的。儘管有這麼多限制,但是心裏還是忍不住激動,這是朝聖。唯一希望就是能躲開大流看幾個特窟就好。
然而命運總有殘酷的一面。費盡力氣穿越人群輪到售票窗口之後,才被告知由於旺季人多,講解員不夠,特窟一律不開放。千里迢迢就得這麼一句話。只好嗒然若失地買票進場。過橋便能看見它的全貌。一字排開,舒展得盡情盡興,即使頂上流沙覆滅,不知何時是最後的終結。再往前走就是濃密挺拔的一排白楊,這是王道士當年種下的,整個敦煌似乎只有這裏有這麼粗壯的白楊樹。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
隨着講解員魚貫而入,再魚貫而出,大家再讚嘆幾聲,無非年代悠久,畫工精細,順帶罵幾句外國強盜,如此而已。其實設若不是這群外國人把這些東西視若珍寶,幾百年來似乎也沒有國人重視過一眼。
晚上回到城裏。司機推薦吃了當地一家驢肉黃麵,驢肉鹵製,香糯有嚼勁,不似牛羊肉獨特氣息太重。黃麵則是拌麵,澆頭似是菇類切丁,如果再加番茄醬,幾乎就是意大利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