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服務須大刀闊斧改革 (時事評論員 林鴻達) - 林鴻達

交通服務須大刀闊斧改革
(時事評論員 林鴻達) - 林鴻達

上周一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舉行第一場公共交通策略研究公聽會,為特區政府的第四次整體運輸研究(俗稱CTS4)揭開戰幔。
以「戰幔」之意,是自環境及運輸局前局長廖秀冬執掌香港的交通政策以來,特區政府就打出「以鐵路為骨幹」、「以鐵路為主」的口號,主導本港的交通規劃,導致其他公共交通服務經營空間萎縮,同時使市民受盡鐵路逼爆、巴士脫班、小巴不敷之苦。只有把政府認為「鐵路是萬能」的想法全盤轟潰,巴士、小巴經營者和市民才能脫離苦難。
當日公聽會的意見,可歸納為四個方向:一、政府必須認清各類公共交通服務的功能,停止建構鐵路霸權。以市民使用公共交通需要、喜好、習慣,重整公共交通政策;二、終止實際是削減巴士服務的路線重組計劃,更應由政府統籌全港性重組,而非按區域進行;三、重新檢討專營巴士制度,杜絕任何財技影響票價及服務質素;四、從政策開始,將專營巴士及公共/專線小巴服務重新定位,使兩者能各司其職和化解因角色模糊引發的衝突。
從交通運輸學角度,鐵路只能做到主幹運輸功能,(Trunk only);而且香港的鐵路系統除東鐵線,全為雙軌單線設計,每個運輸單元(列車組)只能順序式運作(Sequential basis),即不能「爬頭」。但巴士可因為多線行車道路設計,打破順序式運作提供「主幹道快線」(Trunk Express)服務為鐵路分流,另可以提供「分支服務」(Spokes),接駁主幹道。至於小巴,除了官員們一直只會談到的「舒適」和「快捷」,其本質是多點式快捷服務(Point to points express),還因為較細小車身而比巴士有更低營運成本,是必要但低需求服務(Essential but low demand services)的唯一選擇。清楚可見特區政府在交通政策的思維非常落伍。
除了運房局不斷被與出席者「好言相向」之外,近年服務質素越趨惡化的九巴更成為眾矢之的。市民、政團要求改善服務,甚至直指要九巴交出專營權;更有與會者以「運載空氣」大肆嘲諷九巴車務管理混亂,妨礙市民乘車兼製造虧蝕假象,配合分拆業務等財技而年年加價。
另有與會者以九巴打算取消208巴士為例,指出政府不尊重公共(專線)小巴業界,目前法例規限了小巴座位數目,難以應付路線重組後的客量需求;車種選擇受限無法引入低地台小巴服務傷健人士,指出這個打算更有可能違反《殘疾歧視條例》,着當局及巴士公司小心處理。
有小巴業界在會上表示的確找尋到低地台小巴的車源,但法例所限無法引入。筆者向他們索取資料進行研究,發現該款低地台小巴長7.3米、闊2.35米,略超出法例上限長度7.0米和闊度2.3米;空載重量(Unladen weight)已近法例的滿載總重(Gross vehicle weight)上限5.5噸。即是政府若不修訂法例,公共小巴就無法服務傷健人士。
可是,如展開修訂法例工作,又勢必惹起其他公共運輸業的不滿。除非政府在今次研究認真做好巴士、小巴、的士、鐵路,以至渡輪的角色分工。
按現時收到的消息,立法會尚會舉行最少三場公共交通策略研究公聽會,討論的士、小巴及非專營巴士(即俗稱旅遊巴),市民可把握這些機會為生活環節發聲,議員和政府該認真聆聽各方的意見。

林鴻達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