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Startup】
施政報告上月提出三億元「青年創業基金」,又有阿里創辦人馬雲早前宣佈豪擲十億元創「香港青年企業家基金」。財爺曾俊華昨日即撰文指「鼓勵青年創業可能好心做壞事」,按揭證券公司的「小型貸款計劃」更不是「慈善工作」,一盤冷水淋在有志磨劍的青年人頭上。本報訪問兩門新興行業的青年老闆,她們不是好高騖遠,只求每月「鬆動啲」,趁年輕實現理想。她們跳出溫室創業,面對甚麼風浪?年輕人又是否如財爺所想,只是「不想打工而創業」?
記者:黃翹恩 吳永強
大學畢業後在大公司任職公關兩年,Rachel有感年少,「工可以再搵」,用自己積蓄和家人小部份出資,參考台灣經驗並創立行李箱租用服務生意,期望除了只有購買「一年最多用十日」的行李箱一途之外,「畀香港人多一個選擇」,兼推廣環保旅遊,最近更加推防水攝影機出租。
有客租攝影機後玩失蹤
缺乏從商經驗,年輕老闆看似風光,其實暗裏撞板多過食飯。「一腳踢」的Rachel事事要親力親為,無人可商量,惟有勤力查資料。最近有客人遺失防水攝影機後玩失蹤,Rachel無計可施,只好循小額錢債審裁處追討賠償,她嘆氣:「真係冇應付呢啲事嘅經驗」。
Rachel坦言在港創業一點也不容易,「每一刻都有諗過放棄」。她準備若持續虧損半年,則會重回職場以支持生意開銷。買樓?發達?對她仍然「遙不可及」。她坦言得家人支持是幸運,而不少同齡人卻因為現實條件不許可,而難以實現夢想。
不過她不同意「工字不出頭」,只是各自在不同崗位上努力,她依然鼓勵有志創業年輕人追夢,善用年輕人「冇咁公式化」的想法,建立從消費者角度出發的生意模式。
現時青年協會轄下的「青年創業計劃」提供免息貸款,惟審批條件訂明只容許十八至三十五歲人士申請。以Rachel為例,因得家人入股支持,已不符合申請資格。她希望申請資格可放寬,容許非青年股東在某比例以下的創新公司亦可受惠。另外,租金昂貴是「不治之症」,Rachel希望政府可批出廉租場地,成為集合本地年輕創業家的聚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