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起熟魚頭,剝肉拆骨,刷刷洗洗,重新裝嵌,張詩美一雙巧手變出仙鶴的過程期間,工作坊眾人頻頻「呼」一聲大嘆驚奇。中國人愛魚,這個潮州人更是無魚不歡,他媽媽吃牙帶魚還能生出一套魚頭鳥工藝,這種工藝原來是中國不少地方流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亦列入去年宣佈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中,六十歲以下的人都未曾見過這項工藝,「如果我瓜咗失傳咪好嘥囉!」
記者:邵超
攝影:林栢鈞
自我介紹時張詩美稱自己是「馬騮」,掐指一算,原來已經八十二歲,「若媽媽在生,都超過一百歲了。數年前有一天浮起兒時回憶,便嘗試做,竟然成功了。」媽媽去世已數十年,他說不知道為何這個兒時回憶會驅使他繼承媽媽的手藝。張媽媽是個嚴母,從前小詩美想碰碰針黹盒,小手即遭殃,「媽媽把仙鶴放在飯桌做擺設,不准我弄壞。」魚頭骨鳥其實並非一跌即碎般兒戲,卻萬萬想不到媽媽這項工藝,在廿世紀的中國將近失傳,「回鄉時問過同鄉,家中只有老表識,可能是外公教他和媽媽吧。」以魚頭骨作鳥飾,須把魚頭煮熟,然後細心剔出需要的骨頭。
中國人以浪漫的想像,把鰓比作鳥翼,魚頭比作鳥首,頸項骨剛好做鳥頸,最神奇是魚顎一條骨竟可分拆出兩條,成為鳥身支撐點,最難的步驟是清走魚頭骨的腦髓,須用口吹。拆出來的魚骨,有的有細孔,魚骨尾的尖刺便可以入榫方式接合,砌出鳥形,再以白膠漿來固定結構,「白膠漿乾後呈透明色,是很好的黏合劑,還可當力架用,有助防腐。」榕樹皮切開流出的乳汁也是最好的黏液,這又是古老民間智慧。拆魚頭很快,但如何保持魚骨不變黃變黑卻是難題,張詩美以清水浸泡魚骨三日,又以三日晾乾,做出來的魚頭鳥飾基本上可以保存很久。他在加拿大過着退休生活,閒時便製作鳥飾,數年間做過數十隻,十多隻送給一個替他醫治白內障的醫生。
張詩美曾認真地上網找資料,也試過把鯇魚、九肚魚拆骨,還是覺得牙帶魚最好。此魚是製作魚蛋常用材料,在香港無人不識,一般若不是有相熟魚檔,魚頭得來不易。潮州人常吃牙帶、黃花、九肚魚,張詩美感嘆以前這些下欄魚便宜,現在升價十倍,「香港最初有很多黃花,現在(幾乎)絕種,太太買大大條黃花,頭尾拿來煮蘿蔔,黃花魚煮蘿蔔最好食,蔡瀾都有介紹。」
買魚最難
課本有教,香港由小漁港發展成國際大都會,近年受過度捕魚及環境污染影響,食客把野生黃花魚吃到瀕臨絕種,黃花魚成本四元一斤,來到街市就翻了幾倍,「小時候哪想到牙帶魚四蚊一両。」現時好的牙帶都先在內地賣,次一等才到香港。昔日打工仔鹹魚青菜便當是粗茶淡飯,如今莫說鹹魚絕不是平民美食,一條魚就要花掉數十元,這項工藝承傳靠現代科技拍片還有一線生機,但魚類被過量捕捉,引生出的絕種和天價問題,卻難保魚頭骨鳥飾將有消失的一天。
鹹魚之最 鰽白變鳳凰
魚頭骨鳥飾被列入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原是近海地區的漁民出海時做給小孩子的玩具,他們會用「雞公魚」製作飛鳥、用大帶魚(太刀魚)骨製作鸕鷀,用鰳魚頭製作螳螂。黑龍江流域的赫哲族也有以魚骨做飾物,而且早年的衣服、鞋、帽、被褥大都由魚皮、獸皮製作而成。香港水鄉大澳,也有一位梁伯懂得製作魚頭骨鳳凰鳥飾,可惜並不如大澳插鹽鰽白鹹魚般,有人承傳這項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