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資訊科技進步神速,也在金融業起了革命,交易電子及自動化廣泛普及,令交易速度更快,以及交易量變大。此外,市場與產品的關聯性亦因此增加,甚至出現跨市場、跨產品的交易策略,善用科技做程式買賣的機構投資者佔有一定的優勢,而未能掌握大數據的散戶,則更易被玩弄於股掌之間。二○一○年五月六日,美國先有個別投資產品出現異動,因程式買賣為不同股票之間建立了互聯,引發連鎖反應,排山倒海的沽盤湧入交易所,造成「閃崩」事件,標普500指數單日曾跌逾8%,至收市時收窄至3%以內。
港交所捉錯用神
基於交易數據資訊嚴重不對稱,一般散戶難以辨別,那些究竟是程式追沽盤、斬倉盤、大戶散貨盤,所以環球交易所均推出了市場波動調節機制(VCM),大市或個股於短時內大幅下跌的話,就會出現一個冷靜期,讓投資者消化資訊後,才再作交易。
港交所(388)行政總裁李小加於上月公佈,港股引入此機制的諮詢意見書,由於停賽觸發條件為上下波幅劃一定為10%,直接令市場聯想起內地每日只限10%波幅的停板機制,是為失策,加上他一如以往,諮詢還諮詢,態度仍然是志在必得,令市場參與者甚為反感,表態者以反對為主,贊成的少。我亦是反對的一員,因為我認為,港交所現時所做的只捉到主流大勢的形態,而捉不到精髓。
第一,本地個股時有出現「閃崩」的情況,但各位炒友幾時有聽過是因為程式沽盤所造成,反而某某內地富翁被斬倉的流傳就聽得多。這樣的話,五分鐘的冷靜期真的有用嗎?散戶那有能力於五分鐘內就收到百分百正確的消息。朋友分析話,如果大戶有心壓低股價收貨,早上一進入冷靜期啟動時段,立即大手沽停兩次,散戶想沽都冇機會。中午休市時間後,如果有人掛盤畀機會佢地出貨,仲唔乖乖斬晒所有倉位,中晒伏。第二,美國大企業股權分散,主要由職業管理人話晒事,遇上特別情況多會向投資者解釋一下,不過本地大企業以家族為主,加上內地來的國企,透明度低已一直扣分,早前南北車合併,兩企高層互炒對方的股票,聲稱為價值投資,並沒有利用合併資訊圖利,港交所搞個冷靜期又幫到散戶幾多呢?
為咗降低機構投資者及散戶資訊不對稱的情況,外國及內地相關機構除咗向交易機制入手外,更重視的是,如何把金融科技普及化,散戶如何從交易軟件得到更多有關大戶及數據化的資訊。
今年內地科網三巨頭BAT——百度、阿里及騰訊(700)將推出創新的證券相關數據分析功能。反之,香港投資者仍然認為,交易軟件的唯一用途是落買賣指令而已。
港交所真的為本地股民好的話,着眼點應該放於股民可用的武器,建立自家優勢,而唔係花心神去跟外圍,亂改賽規。
張士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