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種愛國

第二種愛國

鄧力群死了,居然活了一百歲,距離他參與逼死胡耀邦,已經二十五年多。他活到親眼目睹中國式資本主義畸型瘋長,國力激增百姓生活改善,貪官污吏竊國者侯,而一個惡質社會已不知從何救起。在他還清醒時,他仍會堅信當初趕胡耀邦下台,就是要建設如此的中國嗎?
鄧力群和胡耀邦都是制定大政方針的人,但顯然,兩個人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鄧力群將黨的利益置於人民的利益之上,而胡耀邦將黨的利益置於人民的利益之下。政治現實往往與人間道義相悖,當時鄧力群贏了,胡耀邦輸了﹔不過,人間道義最終都會推翻政治現實,誰輸誰贏還要「放眼量」,今年中共將隆重紀念胡耀邦誕生一百周年,胡耀邦平反的日子應該不遠了。
百年以下,人民會記得胡耀邦,但誰會知道鄧力群?
不可否認,鄧力群是愛黨的,他也可能愛國,只不過他愛的那個國,不是中國人意義上的國,而是共產黨意義上的國。胡耀邦當然愛國,他必然也愛黨,只不過,他愛的那個黨,是與人民利益一致的黨,是愛護百姓、為百姓謀幸福的黨。
同樣都以愛為名,但各人愛的出發點是不同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劉賓雁寫過一部報告文學作品《第二種忠誠》,在這部後來為他帶來很多麻煩的作品中,他描述了兩個基層共產黨員,站在人民的立場,堅持真理,即使遭遇政治迫害,也不放棄自己的信念。劉賓雁將那些盲從黨的路線,對錯誤政策推波助瀾的人,視為第一種忠誠;而那些不怕壓力、不計私利、堅持真理、力排眾議的人,視為第二種忠誠。
依劉賓雁的發明,我們也可以說,鄧力群屬於第一種愛國,而胡耀邦就屬於第二種愛國。
數十年來,中國人把愛國叫得震天響,其中大部份都屬於第一種愛國,他們聽政府的話,對領袖三呼萬歲,黨指向哪裏,他們就奔向哪裏,黨發現自己犯了錯誤,要改弦易轍了,他們又很自在地轉身,義無反顧地跟黨「撥亂反正」。
但是,也有少數中國人,凡事憑個人良知作獨立思考,服膺真理而不服從領袖,堅持自由精神而不屈從於群體壓力,這些第二種愛國者,為自己的信念付出極大代價,而最終,歷史站在他們一邊。
香港政府官員和建制派人士,都將愛國掛在嘴邊,彷彿愛國是他們的專利,與他們不一致就有賣國之嫌。他們不明白自己的愛國只是第一種愛國,這是最保險最安全的一種愛國,是無須作痛苦抉擇、識時務者的愛國,是可以得到政府的關愛和獎賞的愛國。
香港追求民主自由的市民,說到愛國彷彿矮人一截,因為政府和建制派自稱愛國,而站在他們對立面的人,幾乎就沒有資格愛國了。其實愛國發乎內心,只要將整體人民的利益置於至高無上的位置,那就是貨真價實的愛國,是胡耀邦式的愛國,那是第二種愛國,是更理直氣壯的愛國。

作者: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