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介:悅•讀情人

書介:悅•讀情人

情人節要買花送禮,取悅對方,在異性戀的天空底下,社會賦予我們既定的work task及image。單身享樂、同志愛戀,從來不是正常生活。然而,「香港同讀文化節」的兩位搞手,說要透過閱讀帶來反思,甚麼才是誓言約定。

記者:童 傑
攝影:黎劍華

籌委Cherry認為, 過情人節,要先讀陶國璋的《愛的盲點:80後篇》,「這書是陶教授三年以來與大學生的討論紀錄,把哲學概念套入不同的關係。又說,現在的情人都愛追逐,A追B,B追C,自然有疏離感。」書中描述心靈的脆弱、不同關係的憂患,而消費似乎無助排解隱性的感傷。可是如今的規律是,先設定送禮方,再設定收禮方,兩性定型根深柢固。同是籌委的Candice,本身是位女同志,在去年情人節,「他」曾收到商店派發的贈品,上寫「for him」及「for her」,眼前的「主流」令「他」感受甚深,「當時我好愕然,我gay㗎喎。」

「我愛你」是泡影?

為了打破固有框框,Candice推介由台灣教授甯應斌所編的《身體政治與媒體批判》一書。書中描述,有許多政治規則,透過媒體渲染放大,造就今天的「主流」,規範我們的行動。作者主張,無論是消費行為或反消費的女性主義,其實都在框架之中,關鍵在於,是否有足夠反思與自主參與,「其實減肥、穿高跟鞋,也不一定代表屈從父權。」
不被戀愛奴役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打破幻象,Candice又推介了Roland Barthes的《戀人絮語》。「書中揭破了『我愛你』的假象,因為『你』並不是真正的你,只是內心的投影。十五歲初讀此書,感到很大衝擊,我覺得,情人節拍拖又好、單身又好,都一定要睇。」為博紅顏一笑,可能只是固執,與愛無關。

思考何謂「擁有」

首屆「香港同讀文化節」,這兩天在JCCAC舉行,同志又要讀甚麼呢?Candice先是提議邱妙津的《蒙馬特遺書》,當中講述女同志臨終前的心路歷程,「此書揭示兩個人的愛情關係,要達至均衡狀態才健康,若把全副心思放在對方身上,只會磨滅自己,感情反而變得匱乏。」
另一本,則是著名台灣已故女同志詩人葉青的《雨水直接打進眼睛》,Candice最愛的一首詩叫〈折磨〉,寫到情人要保存對方的「碎片」,不管對方已否改變。其實,伴侶各自不同過去,過去是否屬於你的,又或擁有對方多少,重不重要,也是值得思考。他說,男男、女女、男女,都應該讀。
最後,她們推介由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黃結梅所編的《打開男性》。今天的主流是,男士會被塑造成sexy object,也會被偏見壓迫欺凌。女高男低,會無面;男人講心事,等同軟弱。久而久之,男人更不會於燭光處談心,一切都是marketing,有錢的男人自然金雕玉砌,無錢的就算身上只餘一百蚊,也要買花,卻無助了解對方,《打開男性》正是要探討剛陽氣概中的「變奏」。

推介書目

《愛的盲點:80後篇》

陶國璋著

寫及消費社會當中愛的盲點。

《打開男性》

黃結梅編

是本了解鐵漢柔情的入門書籍。

《戀人絮語》

Roland Barthes著

讓人反思,甚麼才是你的所愛。

《蒙馬特遺書》

邱妙津著

透過女同臨終前的心路歷程,體會戀愛關係。

《雨水直接打進眼睛》

葉青著

感受女同志詩人招來的雨水。

《身體政治與媒體批判》

甯應斌編

反思主流的女性主義,可能也是不由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