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長做校監 源自英殖傳統

首長做校監 源自英殖傳統

【本報訊】特首自動成為本港所有大學的校監,源自殖民時代傳統。學聯常委、中大學生會會長張秀賢指出,此安排是英國管理殖民地大學的一貫做法,回歸後早應推翻。若建制陣營堅持由特首當校監,「呢班人先係最戀殖」。他警告,港大校務委員會及中大校董會主席今年換屆,加上盛傳教資會由「梁粉」張志剛任主席,擔心學術自主進一步淪陷,必須改變校監及校董制度。

校董制度淪政治酬庸

現時港大校務委員會廿一名成員中,六人由校監委任,僅兩名學生民選代表,另有三名教職員民選代表。中大校董會連一個學生代表也沒有。張秀賢續指,中大校董會○九年商討改組,精簡架構及加入學生代表,惟校方企圖限制學生代表查閱學校賬目等權限,現時仍在尋求共識。他指多間大學均面臨同一問題,「成個校董制度唔係為學校發展,而係政治酬庸,唔係睇你對學校貢獻幾多,係睇政治立場」。他又批評負責撥款及學術評審的教資會制度極度封閉,從沒公開交代挑選成員的準則。
英國牛津大學現任校監彭定康由該校全體校友選出。浸大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陳家洛指,愛丁堡大學校監也是民選產生,學生也可參選。他曾任浸大校董會諮議會民選成員,認為校董應由校友及教職員出任,校監委任的社會賢達及議員往往不熟悉大學,「有啲入去唔知做乜。我哋傾做乜研究項目,佢哋問賺唔賺到錢」。
陳家洛指改革校董制度牽涉修例,相當困難,但他指大學師生可透過校內諮詢甚至全校公投,改革制度並非不可能。
■記者白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