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發來短訊,問hea字怎寫,我答「hea就是hea」。他當然覺得我hea答。其實多年前我跟一些朋友討論過,的確認為「hea」就是最佳答案。維基詞典收錄了某假說,將hea寫成「迆」(粵音「以」),本義是「站或走不穩」。「迆」無論讀音或意思都跟hea相去甚遠,顯然是錯的,但維基一引用,劣幣驅逐良幣,竟然最廣受接納。網上一查,hea的正寫還有多種可能,如「嬉、憩、愒、歇、戲、呬」等,即使用羅馬字母拼寫,也有hea和hae之爭,可見問題有多複雜。
考究俗語怎樣寫,要從音、義兩個角度看。音,大家都知道;義,地道香港人大多懂得如何用hea,卻未必都知道它原初的意思。「hea做」即「馬虎地做」,hea是狀語;「去hea吓」即「無所事事」,hea就成為動詞謂語。兩hea字儘管詞性不同,都有「慵懶」義。今天的用法多由引申而來,不代表它本來的詞性;但如果說不清它當初到底是形容詞,副詞,抑或動詞,那又憑甚麼去考本字呢?所以先得回答兩個問題:hea作為潮語,到底是何時開始呢?當初是怎樣用呢?
記憶所及,hea在2006年左右才火起來,它在媒體出現,則可追溯到2002年陳奕迅的利賓納廣告──標語是「手提利賓納,出街hea嘅指定飲品」。七八年前,我聽過一個現已鮮為人知的說法,將hea的起源推前到80年代。有位叫「金婆婆」的博客曾在某處留言說:Beyond還是地下樂隊時,某天從電視看到一頭樹獺,掛在樹上很無聊,便你一言我一語找個詞去形容牠的神態,結果「hea」最貼切,從此便在各方band友中流行起來。若以上說法屬實,可推敲出以下兩點:一,hea很可能源自四邑方言(Beyond成員都是台山人);二,它本來是當作定語或狀語用的(形容樹獺神態)。
查古書,我認為同這個hea最吻合的字就是「呬」(粵音讀「氣」)。此字早見於《三家詩》:「犬夷呬矣。」《爾雅》、《方言》和《說文》都收錄了「呬」,解作「息」,即「休息」(見錢繹《方言箋疏》)。它的上古和中古音聲母是「曉」,與h音同,元音與韻尾稍變,就讀成今天的hea了。皇甫謐《高士傳》有句「呬然睡寐」(「呬然」是疲倦、休息貌),可見「呬」字也作狀語,比同樣解「休息」而僅作動詞謂語運用的「憩、愒、塈」更貼近hea。
儘管Beyond當年用的hea字(假設此說屬實)或可寫「呬」,但現在hea的含意已不限於「呬」──後者並無「懶散、馬虎、謀殺時間」的意思──所以我寧願繼續「hea」下去。近年很多人為了證明粵語的「優越性」,試圖將口語規範化,弄得滿紙奇字,古色斑斕,我覺得這是沒有自信的表現。Hea就寫hea,d就寫d,不中不西,才是我們的香港。
作者:馮睎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