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賴喇嘛說過,比起成功的人,這個世界需要更多會說故事的人。為收集故事,我來到這裏。「獨腳戲·社區故事工作坊」的十幾人,人人都是講古佬。各人帶領團員在自家社區穿梭蹓躂,街頭巷尾數盡童年瀴事八卦事,街坊朋友可以隨時加入,用腳畫出大家的生活地圖。今次先以團友陳美彤居住的大埔為中心,這裏有「古堡」、教堂、酒吧、河流,風情萬種,原來是個港式小歐洲。
記者:王秋婷
攝影:黃子偉、林栢鈞、譚建章
束一頭《天使愛美麗》Amelie式短髮、外表孩子氣卻滿口哲學與藝術的陳美彤,是位藝術行政和行為藝術家。在大埔住了近十年,多次搬家後還是回到這裏。前年她去捷克作交流生一年,回港後,發現大埔的社區規劃有點像歐洲小鎮,山上有「古堡」,山下有教堂和運河,還有酒吧,「運頭角里附近山丘上的舊北區理民府就像古堡,沿路走下去有聖母無玷之心堂和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地標林村河就在附近。大埔墟的酒吧幾乎跟7-11一樣多,總有一間在左近。」
想念捷克時,她會走到現為香港童軍總會新界東地域總部的舊北區理民府,風雅猶存的紅磚牆讓她有時空錯亂的感覺,像回到她念念不忘的Brno(布爾諾)小鎮:「一八九九年,這裏是管理新界的理民府,在我小時候,這裏是環保署,我常跟阿媽上來,她去跑步,我做功課。」曾駐守在理民府二樓、常穿孖煙囪的看更也認識她們。從山下仰望理民府,綠樹圍繞古樸紅磚,我也以為自己身處歐洲。「以前總覺得香港的公園太人造,但原來再小的公園,也是有生態價值的休憩空間。每棵樹也標示了樹齡和樹種,全部有設計與規劃,附近還會有松鼠和小白鷺出現,不過現在數量減少了。」身處運頭角里的休憩處,我們閉眼感受,小白鷺嘎嘎嘎的叫聲若隱若現,縈繞耳邊。
平民酒吧 教授聚腳點
大埔的酒吧散落在舊舖唐樓裏,沒有海景豪宅配襯,平易近人,卻延續了美彤的歐式生活。「莎士比亞說,Life is a stage。每種文明和城市也有前台和後台,而酒吧就是大埔人的後台。」好浪漫。
難道大埔人特別喜愛夜蒲?「大埔的pub跟蘭桂坊不同,像個讓人避難、喘息的地方, 像歐洲,是個community。」歐洲的pub即public,意指public sphere(公共空間),是個讓大眾討論與交流的空間。「學術點說,法國人因為有酒吧、私人會所等空間討論和想像政治,才能促成法國大革命。雨傘革命的夏愨村亦提供了這種空間讓香港人交流和共同生活,是種久違了的社區經驗,讓我們反思人與社區的關係。」在這裏,相熟的酒保同時是保安,會阻止和提醒你有壞人接近,也免你喝得爛醉如泥,大嬸與大學教授下班都來啤一啤。美彤的哲學家氣場,也是在這裏跟教授切磋培養?「哈哈,我們無所不談,學術、關係、城市、心事……」她曾在酒吧認識了一位來港旅行的澳洲老師,二人至今仍保持聯絡,繼續學術討論;連酒吧的廚師,也親切得像個母親,「廚師曾在舞廳做媽咪,是一級社會大學教授,在這樣龍蛇混雜的地方也能做個好人,好勁!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紙鶴送祝福 看更變社工
入黑,她衝回所住大廈,取了滿滿一代紙鶴送我們。話說有一次,她看見看更用雜誌紙摺紙鶴,還有一座精緻的七層寶塔。原來看更以前是個廚師,用蘿蔔雕塔也難不了他,何況是紙。美彤雙眼發光:「可以送我一隻嗎?」「攞晒佢都得!」看更應道。美彤繼續搭訕:「人生就是需要有你這種無聊,你知道你的無聊能帶給我多少快樂嗎?」看更卻忽然認真:「你覺得我很無聊嗎?我輪流看守幾幢大廈,每次當更就摺紙鶴,其實是在祝福每幢大廈的人。」聽到這裏,團友都嘩了一聲,為這看更的「無聊」感到窩心。
其實保安們知道大廈最多秘密,那家的老公帶了誰回家、那家的婆媳吵了嘴,他們都看在眼裏,卻守口如瓶。「有位看更阿姨說過,喜歡投訴的人最有機會自殺,因為他們太抑鬱了,需要別人關心。」你或許會說這看更八卦,然而在人際關係疏離的世代,比起已經失效的「鄰里互助」口號,這些八卦又無聊的大廈「社工」,是何等忠誠和溫暖。
林村河是這次大埔區旅遊團的終站。不用想像自己處身巴黎塞納河,也毋須把對岸高樓幻想成紅頂小屋和青葱綠野,只要你主動與河邊的人聊天,也可以有置身歐洲的感覺,美彤說:「因為歐洲人最喜歡撩人傾偈。」結果,她跟河邊的清道夫姐姐學習掃樹葉,聆聽她年輕時如何避走共產黨,又與正在跑步的金融才俊談壓力問題……因為是行為藝術家,美彤習慣以形體動作說故事,「坊間的文化團太資訊性,難反映真實。做社區藝術不能不了解城市脈絡,而講故事、聽故事,能讓我知道自己的根在那。」以小歐洲形容大埔的確引人入勝,但背後無非在訴說一種願意分享和聆聽的生活態度。
團友們的成長點滴
美彤的大埔原來是個小歐洲,其實大家對自家成長社區,也有不一樣的看法。
上水彩園邨 被消失的消夜天堂
觀塘啟業邨 唱飲歌的婆婆
葵涌葵興邨 走失田雞的那些年
工作坊 × 實踐日=故事團成行
戲劇人李俊亮(Indy,圖)舉辦的「獨腳戲·社區故事工作坊」,先有兩天工作坊,透過交流與形體互動編寫故事,設計自己社區的旅遊路線圖,再於實踐日輪流帶團導賞,沿途街坊路人能自由加入聽故事。Indy指,撇開講古技巧,其實每人也有好多可以分享的社區經驗,透過組織和編排,就能成為有畫面的故事。參加導賞團不一定是被動地吸收資訊,每人也可參與創作,因為我們都是故事一部份。
查詢: http://www.cccd.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