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不撐港獨撐講獨

大學生不撐港獨撐講獨

【本報訊】立法會昨起一連三日就施政報告致謝動議展開辯論。特首梁振英在施政報告點名批評港大學生會刊物《學苑》鼓吹「港獨」,是「不能不警惕」的「錯誤主張」,令港獨議題突成為輿論焦點。本報查詢學界立場,八大學生會無一主張港獨,但面對當權者來勢洶洶,學生無畏無懼,都堅守應有討論任何思想的自由。
記者:朱雋穎 白 琳

梁振英及官媒聲稱港獨思想瀰漫學界,辯稱批評《學苑》只因「有責任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與學術及言論自由沒有牴觸。不過,八大學生會幹事會回覆本報查詢時,皆表明不主張港獨,部份更未曾討論過港獨議題。他們對港獨多數持開放態度,更關注言論自由是否充份獲得尊重,批評梁振英扣帽子、製造敵我矛盾。
大學生不主張港獨,卻普遍關注本土議題。時值大學學生會幹事會換屆,由候選內閣政綱中可見對本土議題的重視。港大學生會候選內閣「眀峰」主張堅守兩制,資源調配上應以港人為優先。浸大學生會候選內閣「弘毅」亦表明身份認同是「香港人」而非「中國人」,更將「平反六四」剔出政綱,不以建設民主中國為己任。

《學苑》受同學歡迎

《學苑》受壓,令原本未被主流討論的港獨思想頓成輿論焦點。上月出版的《學苑》續刊出多篇探討港獨文章,數天內派光;文集《香港民族論》一再斷市,兩度加印。負責《學苑》時政文章的陳雅明認為,事件反映討論港獨越來越有市場,「但唔係搞港獨喎,拎嚟睇唔代表accept,可能只係覺得『咁都唔講得?』而睇吓」。甚至向來予人關中感覺的國是學會,也趨關懷本土多於中國。中大國是學會有四十年歷史,開宗明義「認中關社」(認識中國,關心社會)。但現屆會長黃宇翔坦言,這一代的會員,認為認識中國的重要,在於中國作為影響香港的巨大因素,「爭取民主同自由,都要先了解對手做緊啲乜」,論調與太陽花學運一代的台灣年輕人如出一轍。

中大國是學會會長黃宇翔認為《學苑》有出版及言論自由。

中大生:兩制勝港獨

最近一次會員大會中,他們論及港獨議題,初步結論是不贊成港獨,指香港的軍事及經濟實力不足以獨立成國,「由雨傘運動已可見,港人未準備為革命付出更大代價」。他們認為與其高舉港獨,不如堅守兩制,使其重新成為兩地共識。
不贊成港獨,也不代表反對。黃認為,不少主張港獨者認同勇武抗爭,不過論述太少,他們可補其不足,「佢哋激進啲係『革命派』,我哋係『改革派』」,情況好比晚清有行動為上的孫中山,也有主張君主立憲的梁啟超。

黃宇翔是少數自我身份認同為「中國人」的本地大學生,認為中華文化仍有許多美好特質應獲傳承。他認為,中港矛盾並非基於不能調和的文化差異,而是可收窄的文明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