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屯門 - 陳嘉銘

流行屯門 - 陳嘉銘

如果要杜如風介紹屯門,她或有兩個選擇:一是屯門市中心與V City,行逛連鎖店;二是往舊區如「新墟」與「置樂」,走訪平民窗簾店改衫鋪,再食街邊腸粉豬皮蘿蔔。
屯門人一定想見第二選擇,成為流行主角;可是最近新聞熱播的,卻非平民舊鋪,而是「工廈超市」!
都是水貨客新聞。然後就有面書群組「屯門人屯門事」說要把蝗蟲踢出本區,更有傳媒論述「屯門是繼上水粉嶺後,另一失守的自由行重災區」。
問題是,究竟屯門能否類比上水與粉嶺?而當下流行的屯門「災區論」,又是否只能怪罪於送巴士券的商戶與遍地開花的工廈超市?
我在屯門居住足有三十年,小時印象,是屯門位處邊緣,比未發展的天水圍,更難直達港島九龍。這解釋了,我的中學生涯,遇上社會大事或六四悼念,都不會與我有關,因為任何運動大多在港島進行,而屯門區學生在廿年前要往返各地,動輒三、四小時,勞頓傷神,是故我們寧願集中學業。最後整整一代屯門人,都像被區隔開來,對時事不置可否,只求安居。
安居思維於八、九十年代對屯門人尤其珍貴,因為他們或都經歷未上樓前的徙置生活,能夠有屯門公屋或居屋落地生根,即使當年有屯門色魔或新發邨古惑仔想像,也只自求多福。
當日的新發邨,就是今日的V City,可這個大蛋糕樓盤,前年以呎價過萬出售之日,屯門人卻只能勉強接受,因為被動個性,早在這個邊緣市鎮植根──最後就由我們親手把屯門送了出去,被規劃成上水及粉嶺以外,另一能連接深圳口岸並可最快到達的交通樞紐。2006年先後落成的深圳灣公路大橋與西部公路,就被說是方便市民北上,豈料在今天卻逆轉成內地人湧來的出口;而嶺南大學一帶自2005年落成並陸續入伙的住宅,同樣貴價,拉高同區至北上藍地及南下景峰的單位售價,屯門人當年開始想的,是銀包進帳,多於看到前面就是內地豪客入住屯門的景觀。
當然水貨客與南來住客不同,重點是,屯門其實不及上水與粉嶺般「歷史悠久」,後兩者位處新界北而早於三十年前就有當年的火車直通內地,內地人要南來,上水粉嶺必是重鎮;相反,在新界西的屯門「遠觀」北方,竟未覺公路樓盤甚至將會通車的深港高鐵如何進一步打通新界西的八鄉與米埔等等地段,卻在今趟純粹因為水貨客排長龍等候巴士和迫爆工廈,才知道事態嚴重,那就只好怪幾十年來屯門人的位處邊緣,被動安然。
今期屯門變得流行,可流行之說,卻非杜如風專利,而是內地《人民日報》的強勢話語,因為今日屯門,明日香港,都盡在這種購物掃貨的膚淺統戰中,連同屯門撥埋一邊,香港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