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一致只是排除異己的藉口(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理念一致只是排除異己的藉口
(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財爺曾俊華出席社民連中堅人物曾健成兒子的婚禮,不單與一眾阿牛的友好一同合照,且任由相片在傳媒發放,財爺的落落大方與其他問責官員一致拒絕出席民主黨的籌款晚宴形成強烈對比。
由董建華牽頭的團結基金以「團結」為名,但在邀請泛民加入研討工作方面,基金會副總幹事李浩然卻說得明白:「人選關鍵是理念一致。」行會成員羅范椒芬出任科技園主席,也明言不會找意見不同的成員加入,免得大家意見相左互相爭拗而自招煩惱。曾蔭權在位時提過「親疏有別,順理成章」的說法,結果遭人嚴厲批評,梁振英上台後變本加厲,後佔中時代會更事先張揚。
這是香港官場文化最重大的改變,由政府內部公務員的聘用和培訓、問責團隊的挑選與合作、到外圍支持者的組成和委任,如果是非我族類,當然不易得其門而入,而一旦被招攬入局,便即會變成自成一國「唯我獨尊」。這種文化,與港英時代的政務官制度有頗相類之處,有人推許為「精英政治」,用市井一點的說法,則可稱之為「自己友」「一家親」「小圈子」文化。
「理念一致」的「一致」是「緊隨中央的治港理念」,不是特首個人或港府的理念,因此不會因香港的任何人事更替而改變,反要小心和嚴格留意跟從中央任何治國治港理念的改變。董建華要團結的是理念一致但尚未表態加入建制派的「同人」,不是不同階層、不同政見的廣大市民;基金會也不是要凝聚不同意見,尋求互諒互讓的共識,建立彼此都能接受的決策標準與方案,而是只要證明支持政府及中央的人比反對的多。
過去政府的用人政策是結論必須一致,但討論卻不需要一致;目標必須一致,但方法卻不需一致;對外口徑必須一致,但對內立場卻不需一致;執行時必須一致,但探索時卻不需一致。內部凡事一致的好處是更有效率沒有意外,特別適合強人強勢領導,但亦一定難免變成一言堂。外在環境及民情當然不可能與政府一致,甚至會出現「越追求一致,越不會一致」的互相抵銷或抗衡現象,因為監察政府的組織、渠道和工具越來越多,而這也是社會進步和成熟的指標。政府內部理念越一致,越不易聽到外界的不同聲音,官員也越不肯考慮和採納外界的意見,取而代之的是互相的安慰及鼓勵。這樣的政府不會有容人之量,也不需有過人之長,因為只要心無旁騖緊隨中央的指示即已足夠,再不需要其他的考慮。
為了不受外間噪音影響令自己分心,操控最具影響力的傳媒自然亦有其必要。很多人以為政府操控傳媒目的是想影響公眾,但其實傳媒歸邊令操控者自我感覺良好的作用更大,因為受眾根本一眼便已看出官媒的政治背景與立場。今天公眾的傳媒選擇已多至不可勝數,不同年紀的群體更有專屬的社交傳媒「各自各精采」,「河水井水」已再不易重叠與互為影響。
「物以類聚」「各自表述」是最常見的傳媒習慣,大家都沒有時間及興趣去深入閱讀理解異見者的想法和立法,更遑論是求同存異尋求共識。雖然政府每天仍會有人把異見分子的意見收集和整理,但卻不會有人把不同意見作深入的分析和評估,看看意見是否言之成理,足供自己人參考跟進。反之大家都把注意力只集中於與個人理念一致的外間意見,並以此作為支持自己想法的證明。不少問責官員都告訴自己:支付他們的市民是「沉默的大多數」,這些市民與他們觀念相同,但卻沒有足夠的「代言人」為他們發聲,令這些一致的理念能廣為人知甚或深入民心,協助他們施政。因此,如果能有更多的寫手,在更多的傳媒發表支持政府的聲音,反對派的聲勢及影響力自然會給比下去,政府的施政阻力也會隨之減少。
這種一廂情願的期盼,在今天的香港已不易實現,除了因為香港已是一個民主開放的社會,更重要的是這種「理念一致」的市場環境,根本不會讓傳媒百花齊放蓬勃發展。同樣道理,政府內外團結和吸納的人才,若要理念一致,也只能近親繁殖而非物競天擇優勝劣敗自然淘汰。走上了這條不歸路,香港還會有怎樣的前途?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