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昏迷不能浮 獸醫搶救無效注射長眠針「希望」無痛下走了

突昏迷不能浮 獸醫搶救無效注射長眠針
「希望」無痛下走了

【本報訊】全城心繫的受傷中華白海豚「希望」傳來噩耗,原本情況逐漸好轉的牠前晚情況突然急轉直下,至昨晨更陷入昏迷無法浮水,經獸醫搶救無效後,終在「留院」四天後被注射麻醉針讓牠「安樂死」,有關方面將進行解剖,以便了解死因及用作醫學研究,希望有助日後照顧其他受傷海豚。
記者:洪藹婷

「希望」身體越來越差,海洋公園獲得漁護署批准後,昨早由獸醫安排安樂死。海洋公園提供圖片

上周五獲救的受傷中華白海豚「希望」,原本留在海洋公園人工水池接受全天候二十四小時護理,經餵食後食量增加,體重較「入院」時增加五至六公斤,體溫一度回升至攝氏三十六點八度,較正常體溫三十七度只差少許。正當各方面期待牠可以康復之際,前晚其情況突然急轉直下,出現呼吸困難及嘔吐,繼而拒絕進食。

影像解剖找出死因

至昨晨六時,「希望」更無法浮在水面,獸醫見狀一度使用海豚專用擔架床協助浮起,保持其氣孔在水面呼吸,又調高池水溫度維持其體溫,同時為牠注入營養液,不過「希望」情況未見好轉,體溫更跌至攝氏三十三度,較入院前再下跌兩度,並且間歇性陷入昏迷。海洋公園獸醫團隊眼見「希望」對所有治療均無反應,經漁護署同意後,獸醫於早上九時二十二分為牠注射「長眠針」的麻醉藥,讓牠安樂死。
海洋公園獸醫總監馬伯樂形容安樂死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但作為獸醫,考慮到治療不會令牠康復,有必要結束其痛苦,而過程中使用麻醉劑,故「希望」是無痛下逝世。馬伯樂又稱「希望」遺體正接受解剖,以便了解死因及用作醫學研究,當中包括由理工大學兼東華學院助理教授葛展榮博士,透過電腦斷層掃描及磁力共振進行影像解剖,確定其傷勢的嚴重程度,以及器官有否受到感染,有關資料將有助將來照顧其他受傷海豚或江豚。
對於有外界批評海洋公園及漁護署拯救太遲,馬伯樂解釋上月二十日出海時已嘗試找尋拯救海豚辦法,並且詢問歐美保育專家意見,認為必須有十足把握才出手,否則「希望」避過捕捉,便會增加下一次捕捉的難度,強調從來沒有延遲拯救。

前年白海豚僅62條

原本編號「WL212」的中華白海豚過去兩年一直是大嶼山水域常客,不過上月十六日被人發現背部多處受傷,當中近尾鰭疑被船葉割開近三分之二肌肉呈大V傷口,經逗留海中二十二日才被救起,延至昨早不治。
根據香港海豚保育學會統計,本港海域的中華白海豚數量由二○○三年一百五十八條減至一三年僅六十二條,主要受到港珠澳大橋等工程、高速船及觀光船撞死威脅,學會會長洪家耀預計完成數據分析後,二○一四年的白海豚數目有機會再下跌,促請政府叫停機場三跑工程,及早劃定海豚出沒海域為生態海岸公園,保護海豚免於本港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