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專題:漫畫家李香蘭深入老區記錄消逝鄉情

星期日專題:漫畫家李香蘭深入老區
記錄消逝鄉情

【本報訊】新界東北發展大興土木,有人哀悼,有人期盼,同樣在鄉村長大生活的她,卻選擇以畫筆記錄消失中的鄉村,「每次搬村,死得最多嘅一定係動物」。為荒廢鐵皮屋畫壁畫,花貓唐狗山羊,但短短一年,拆剩廢鐵,「好多嘢都唔等人」。
記者:呂麗嬋

可愛的塗鴉鐵皮屋,是李香蘭的家,也是她的創作小天地。張志華攝

「你怕狗嗎?」走進李香蘭位於沙田下禾輋的家,剛踏入門口,她就煞有介事的問。皆因她家有三貓一儍狗,一開閘,似速龍,九秒九親吻你嘴臉,熱情澎湃,「我哋屋企,培訓唔出有紀律嘅生物」。戴着闊邊紅帽一身闊袍大袖的小妮子,自嘲似的在解畫。家訪李香蘭,很懷舊,依山而建的百呎小石屋,住上三代,屋前小片空地開了張摺枱,公公在屋內向你揮手,媽媽奉茶,閒話家常。
依附在都市一隅的老寮屋區,買少見少。感同身受,無怪新界東北發展,她感受最深,是首批走進馬屎埔村聲援的創作人,義務主持工作坊、協助美化鐵皮屋,為小鄉村作另類紀錄。「有間鐵皮屋就近村口,無人住,只有貓喺度聚居」。馬屎埔有三寶,通山走的貓狗,還有山羊。「想畫晒村入面所有動物,喺鐵皮上面畫咗唐狗阿旺同貓仙人,另一邊就畫羊咩咩。」
「鐵皮畫」大功告成,只是沒一年,鐵皮屋拆了,剩下廢鐵,李香蘭說,讓她想起自小陪伴她成長的木棉樹。「有成八米高,就喺屋企附近,細細個就好鍾意睇木棉花飄落,有日工人斬走咗,樹膠流滿一地,原來只係因為有工程,嗰度要放機器」。以為總在那裏,但一覺醒來,已在風中。不能抓在手心,她說只好努力做紀錄,圖文繪本《上.下禾輋》由是誕生。
做了一輩子沙河粉的夫妻、守着小店的上海理髮師傅,還有鄉村獨有的捉鼠天王。小妮子筆下的世界,盡是鼻孔朝天的販夫走卒,卻又異常親切,「喺瀝源街市,有間舖竟然貼咗啲畫出嚟;最好笑係試過有個石油氣阿叔,跟住書嘅地圖,嚟咗我屋企,坐喺客廳等我」。走進小街小巷,利用教畫以外的公餘時間,尋訪別人忽略了的小故事,哪管人微言輕,她有話要說。

右圖為她的畫作。

用三年出版插畫書

「打開報紙雜誌,啲人唔係好有錢、好靚,就係好有成就,係咪只有呢啲人,先值得關注?」她又花了三年時間,出版另一本插畫書《尋人啟事》,由愛看大媽跳舞的輪椅老伯,到隨身有本《李小龍傳》的建築師,都有個小故事。「細個,已經好想倒晒人哋個袋啲嘢出嚟研究」。原名梁曉文的李香蘭,大學讀設計和電影,畢了業才發現,受制於市場的創作,不算創作,惟有手中的畫筆,最自由。
「𠵱家教吓畫,收入未必好穩定,起碼搞掂自己,仲可以畀少少家用,支持自己做鍾意嘅嘢」。三年出一本書,別的作者或因「精益求精」,她就直言因為要半工畫,分身乏術,「畢業第一年,只有廿二、三歲,可以全職留喺屋企畫畫,完成埋本書先算,𠵱家多咗顧慮,但我仍然相信,就算喺香港,都可以有唔同嘅生活方式」。自言不再年輕,但其實只有廿八歲的小妮子如是說。

李香蘭在馬屎埔村一間鐵皮屋畫壁畫,一年後小屋被拆成廢鐵。

教孩子畫畫,是李香蘭的主要收入來源,支持她自給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