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正角逐英國下議院議席的二十五歲港人移民張敬龍,昨在港接受本報專訪。他細述從政經歷,指自己曾因是學校唯一華人被欺凌,後因請同學吃中式點心,誤打誤撞打開話題融入當地,明白被整蠱只因雙方欠缺了解,事後與同學聯手倡議在公立學校成立學生會,不單當選首任會長,更獲邀成前首相白高敦的青年顧問,決心從政。
受歧視更積極融入
張敬龍六年前以十九歲之齡,參選歐洲議會選舉,開創當地華人參政熱潮。他說移民初期不適應,在校曾因黃皮膚,被同學反鎖在廁所及偷飯盒。偶然機會下,一餐點心宴令他與同學打開話題,明白移民因少與當地人溝通誤會漸深。受歧視的經歷讓他明白要積極打入當地社會。
參選並未與外界想像般風光,張敬龍說,六年前初挑戰歐洲議會選舉,曾受當地華人圍攻,「有長輩話唔應該搞政治,要安份讀書工作。我反問佢係咪想後代遭受初移民時嘅對待?」他說,要改善華人移民待遇,就有責任做選民、投票,甚至自己站出來參選。他直言無意做職業政客,全心成為橋樑角色,將華人及少數族裔聲音帶入國會。
「要證明值得食雞髀」
雖然移民十三年,張稱仍心繫香港,認為早前的佔領運動與青年無法預見將來有直接關係,「移民前住粉嶺華明邨,呎價都可以過一萬蚊,政府想青年點?」佔領運動後,香港也醞釀青年參政潮,他指青年勇於踏出第一步是好事,但要有心理準備面對敗選,忌因一時激動參選。
張父在英國做廚師,母親也在學校廚房工作,他則曾在英國做派報的報童,首份正職在雷曼兄弟做管理實習生,上班一周便發生金融海嘯倒閉,但他自信說,從不會看輕自己,也會以自己是「屋邨仔」草根階層自豪。他指香港青年不應看輕自己,以潮文改篇短片《公屋、居屋與私樓》比喻,「你爭氣有大志,伯母都會睇得起你,要證明自己值得食雞髀」。
■記者鄭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