墮入遊戲,試以「解碼」的方法去閱讀影片《解碼遊戲》。片首是警察接報,到剛被爆竊的艾倫圖靈家中,在凌亂四散的雜物堆中間,圖靈戴着口罩在清理灑滿一地的山埃。這「山埃」,和之後請同事吃的「青蘋果」,都是圖靈之死的「符碼」。
1952年的曼徹斯特,圖靈因同性戀行為被判罪,若不想下獄便要被迫注射「改變性傾向」的荷爾蒙藥;這些藥物導致他性無能和身體異變,變相「化學閹割」。兩年後他被發現倒斃於家中,中山埃毒離世;在他屍體旁有一咬過的蘋果,所以傳說謂圖靈是因服食抹上山埃的蘋果自殺,為這悲慘的結局塗抹上幽幽詩意。
一個天才的早死可能是天妒英才;但圖靈之早死卻是一連串法制之不公和歧視同志的意識所造成的,亦是這部電影要為圖靈作出的一大平反!
那圖靈究竟是什麼人?作為世界知名的科學家,他既是電腦之父,也是數學家、邏輯學家,而電影標榜的卻是他另兩個身份:二戰的解碼英雄,和遭歧視的同性戀者。無論你為圖靈套上什麼身份,有一樣是肯定的:他是個絕頂聰明的天才,而且腦袋精密,有無限的想像力。
《解碼遊戲》原名《The Imitation Game》,源自圖靈設計來測試能否辨別人和機器的一個遊戲,亦是他對 「人工智能」的創意思維。不過,影片其實並沒有涉及圖靈「人工智能」這方面的貢獻,而是集中寫他最為人樂道的秘密解碼工程,彰顯他二戰期的解碼工程如何令戰爭縮短,令千多萬人得避開戰火。
電影把圖靈人生的三個階段,透過緊密的敘事技巧互扣展現,包括1951年他因家中發生盜竊案而被警方追查,大戰期間在布萊切利園(Bletchley Park)的解碼工程,以及1927年他在中學讀書時,如何結識短命的至友基斯杜化摩琴(Christopher Morcom)。
電影最精彩的應數兩位演圖靈的男演員班尼狄甘巴貝治(Benedict Cumberbatch)和艾力斯羅化(Alex Lawther)。全片的第一個鏡頭便足見甘巴貝治的功力:坐在警局等候發落的一幕,那頭顱和眼神輕微的挪動,演活一個輕微自閉、內向、其貌不揚、思路異於常人的天才。之後的幾段重要出場,計有當解碼師的面試、在辦公室和同事的溝通隔閡、和他對設計破解「迷碼機」(Enigma Machine)的「破碼機」(Bombe)的專注。至於演少年圖靈的艾力斯羅化,不但纖弱的外形有說服力,而且話語流露的自我中心和倔強實在太自然了。
片中有兩個角色的設計非常重要,包括演圖靈的知心女友兼未婚妻的姬拉麗莉(Keira Knightley)和演同組解碼同志的馬非谷達(Matthew Goode)。姬拉麗莉的戲份很重,但貫穿全片都精靈搶眼、魅力沒法擋,成為圖靈和整個工作團隊的潤滑劑,實在與真實的解碼女將鍾嘉勒(Joan Clarke)太不相同了,很難令人信服。相反,馬非谷達英俊得來有一份沉着智慧,未至於太搶鏡而破壞影片的平衡。
要寫活一個歷史人物絕對不易,影片最被詬病的便是整部片都採用戲劇化的手段去強化劇情,因而有很多與真確歷史不符的地方。這些戲劇化的「二次創作」,有討好的,亦有過火的。討好的有圖靈和同事之間的角力,先是排擠繼而支持,隊伍聯合起來抗衡上司停止圖靈再開發他的機器時,無疑大快人心。另一個令影片充滿懸疑味,亦肯定並非真確的,是圖靈與秘密的間諜組織MI6的關係,那種暗地裏安排雙重間諜在團隊中運作的劇情,非常「無間道」,亦一定程度加深觀眾對二戰期幕後黑手的不安想像,可實際上,這位Stewart Menzies的特工首領根本不認識圖靈。回說片頭的一段,艾倫圖靈家被爆竊,警察查案時懷疑這科學家有特殊政治身份而翻查他的「秘密檔案」,這段劇情完全虛構,可謂純為文學處理,以便編導可透過圖靈之口,在片尾加入對機器能否思考的獨白,這段獨白隱藏了影片最要解讀的「反歧視密碼」:機器當然有會「思考」的,正如人會「思考」一樣,只不過機器的思考方法和人類的不一樣!
作者:傅海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