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病人知道藥物是較昂貴的話,治療效果會較好嗎?
最近在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研究人員告訴患有柏金遜症的病人,他們將會接受兩種藥物治療,一個價值一百美元,而另外一個則是價值一千五百美元,研究人員亦解釋,這兩種藥物所含的成份是一樣的,只不過製作的方法不同,研究人員聲稱希望知道,究竟兩個不同製作過程所製造出來的藥物,到底有沒有分別。
參加研究的病人所接受的「藥物」,其實只是普通的生理鹽水,不過病人接受治療後,發現昂貴的安慰劑治療效果比起平價的安慰劑高兩倍,更意想不到的是「較昂貴」的鹽水的治療效果,竟然和用來治療柏金遜的常規藥物Levodopa的治療效果不相伯仲。
其實「心理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例如我們去高級餐廳吃了一頓昂貴的晚飯,總會覺得味道是比較好,又或者買了一個高價名牌的皮包之後,會覺得物有所值。所以如果病人知道自己服用的藥物是昂貴的話,產生同樣的心理作用也不奇怪,有趣的是在一研究中腦掃描顯示這個「心理作用」,並不單只是心理這麼簡單,原來連腦袋裏的新陳代謝亦都會有相對的改變。
固然我們不能夠欺騙病人將平價藥物說成是昂貴的,亦不能每次都開昂貴的藥物,不過很多時候公立醫院的病人,往往不知道到醫院實際幫他們負擔的經費是有多大。有一次一位患有「心身症」的病人求診,覺得公立醫院的醫生並沒有認真的幫他檢查,所以希望再找一個專家定斷。我看完他在公立醫院所做過的檢查報告之後,發現醫院的檢查已經非常之詳細,我幫他算一算,同樣的檢查如果在私家醫院做的話,需要超過兩萬元,病人聽到之後嚇了一跳,但又立即覺得「非常滿意」,沒多久他的心身症就痊癒了。
這個研究結果令我想起一位前輩的教誨,她說開藥治病的時候除了藥的本身藥效之外,其實有不少的心理因素在內,如果我們可以活用病人的心理從而四両撥千斤,那樣就可以用最少的藥,最少的副作用,但又得到最大的療效,對病人、醫生和醫院都有好處。
延伸閱讀: http://www.facebook.com/pages/Cheerful-Life/428960323870312
李德誠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