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覺度:假如上學是這個模式… - 康婷

愛的覺度:假如上學是這個模式… - 康婷

每次與住在外國的妹妹見面,例必辯論一番現代的「教育模式」,原因是我倆的女兒還有一段頗長的上學路程要走,根據我們自己讀書的經歷和在社會做事的體會,總愛討論到底怎樣才能提供一個令孩子更愛學習的機會。單從成績和校裏的成就來看,外人定以為我過去非常熱愛校園生活,其實愛上學的原因只是喜歡群體生活,大部份老師的教學方式也讓我悶至昏昏欲睡,能夠拿到好成績,全因性格巧合地適應考試的制度和模式而已。中三那年我故意逃了幾堂某科目的課,也不肯寫論文,結果老師要求下學期重讀這科目。在重讀的學期,我選擇不逃學並準時交功課交論文,結果學期尾總分拿了「A」,很多人愛用這些「成績」來冠上「高材生」與「不成器」的標籤。對我來說,兩個學期的成績差別,只在於我願意花時間與否,完全與能力沒有關連,令我一早已懷疑「讀書」的體制缺陷。
所以請容許我做以下的夢,假如由我設計女兒的十年上學過程,我首先會集合十位與我志同道合的家長來實現這個學習旅程,目標是共同建立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並在旅程中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在生活當中。按着家長的專長和興趣,每人負責教導一個科目,做科學研究的父親可以負責數學,我可以選擇英語等等。家長除了跟從教育局所提供每科目的教學大綱以外,有龐大的自由空間選擇書本、教材和形式,試想想當學習英語時我可以邀請一位英文圖書的作者跟小孩聊天和分享人生經驗,會對他們多麼的激勵;又或者當投資銀行的父母帶這十位孩子去辦公室聆聽交易員解釋怎樣運用數學於工作中,多麼有實感。時間安排方面,當然是更加生動有彈性,不一定要死板地每天某小時學某科目,只要與其他家長一早計劃好,比如可以整天出外學習自然生態,偶爾家長導師亦不需露面,可要求孩子先在家中備課。每位家長導師只需負責一項科目,所以仍可繼續上班,不必阻礙事業發展。父母比任何人更想幫助兒女愛上學習,親自做導師一定出腦出心出力,就像上市公司內的高級職員都拿stock option作報酬,身為公司股東的他們做每件事必然更「入肉」。
校園仍有很大的生存價值,在我這個夢裏,校園的用途由坐在班房裏一起聽老師教導,改為一個讓孩子互動,做團隊活動和學習人際關係的地方。雖然校園內聚集了很多學習方式不一的孩子,但他們會根據科目程度,參與相關的團隊項目、實驗、辯論和小組討論,當然亦少不了一起玩,盡量與不同背景年紀的朋友交流,不需浪費空間做那些可以在家裏自修的活動如閱讀、做作業或溫習等。校園裏的「老師」亦有新的工作範圍,他們擔任項目或討論組的「主持人」角色,更會輔導人際關係的挑戰,這些「老師」需要有很強的溝通技能和心理學根基,薪金亦應相對地提升到一個聘請到能者的水平。其實這個校園模式跟一所公司的運作無異,當同事聚在共用的空間例如會議室,定會利用時間商討問題和解決方案,總不會各自拿出手提電腦做私事吧。
這個是我夢中的畫面,不是發展業務的五年計劃書,沒有包含着精密的細節是應該的!

Profile:

曾是一間頂尖美國投資銀行的管理層,科技網創業者,現在選擇做最熱愛的工作:家中一腳踢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