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西港島綫於去年底通車,令西環這個幽靜的小社區與周邊地區快速連接。縱然西營盤站尚未啟用,但新鐵路綫的興建已經對附近社區有所影響,「大換血」和士紳化等情況亦陸續出現。當舊舖換成新店、連鎖店紛紛進駐、新樓盤取代唐樓…皇后大道西、第三街及高街這三條位於西營盤的街道,亦變成三個不同階層的聚腳地。
記者:周詠雯 攝影:王俊龍、方智傑
港鐵西港島綫於2009年獲行政會議及立法會通過撥款興建,西營盤一帶的社區規劃便開始逐漸改變。當中高街及皇后大道西的變化最為顯著,由昔日寧靜的住宅區,變成「小蘇豪」區及遊客接待區。
皇后大道西 演化成旅客購物點
鄰近香港大學港鐵站出口的皇后大道西,街頭及街尾皆有酒店。有街坊毫不諱言指,酒店為西營盤「帶嚟一車車遊客」,故雖然街道上仍有小店營業,但同時亦已經有大型連鎖店及專賣店進駐。
於山道工作的阿池,上、下班時皆會經過皇后大道西,親身感受到這條街近年逐漸轉變,眼見特色老糖水舖結業,街上亦新開了針對內地旅客的化妝品店及零食手信店。對他來說,皇后大道西已經漸漸變成一個為旅客度身訂造的地方。
第三街 店舖正經歷新舊交替
由於西營盤站尚未啟用,被街坊形容地點為「兩頭唔到岸」的第一、二、三街雖未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亦見其士紳化跡象,令這個樸素的區份變得「中產化」。自小在在西環居住、在區內經營沖曬店37年的黃先生指,現時第一、二、三街以舊式小店居多,自家豆品店及蛋卷店仍然站得住腳,暫時未受太大影響。但他認為租金上升已非一時三刻,亦有原本位於高街的店舖不敵貴租而陸續搬到第三街,不排除未來高街的新店飽和後,開設新店的趨勢會蔓延至第一、二、三街。
其實早在2010年,由嘉里建設及市區重建局共同發展,位於第一街、東邊街、第二街與正街之間的縉城峰已經落成,屋苑底層開了數間連鎖餐廳,明顯與附近的民生小店並不類同。而由中國海外與市建局合作的新樓盤星鑽現時正於第三街興建,預計於2016年中入伙。發展商已經於上月18日起開售樓花,有街坊預計新樓盤會令第三街的民生小店換成新店,加速該區士紳化。
對於西營盤的未來,黃先生卻不諱言看淡,認為西營盤的地形難以得到地產發展商青睞,相信日後西營盤亦非發展中心,只是市民來往堅尼地城或香港大學時的必經之路。
高街 夜夜笙歌「小蘇豪」
有不少古蹟的高街,風格與附近的第一、二、三街有所不同,亦因鄰近般咸道半山區而吸引不少外籍人士居住及活動。而港鐵西港島綫的興建再加速高街近年的發展,從前寧靜的街道變得食肆林立,街頭及街尾雖然仍有小店,但正街半山扶手電梯附近,已經開設不少酒吧、新派餐廳及高級食材專門店,逐漸變得士紳化,生活指數亦比鄰近街道為高。亦有街坊指店舖「唔係做街坊生意」,目標消費群直接指向外籍人士。
約一年前開始在高街經營西餐廳的Hari Bhakta Acharya指,高街具有發展潛力,鐵路亦為西營盤帶來不少人流,但他亦感受到近期小店的進駐,破壞了附近社區的寧靜,特別在周末及假日,影響則更為明顯。
一條鐵路,為三條街道帶來三種面貌,無論如何,這列士紳化列車已經全速向西環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