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月尾,CNBC報道紐約Canarsie Capital的基金由一億美金輸剩廿萬美金,結果要出信道歉。地球的另一邊,星級分析員陸東旗下的基金傳有客戶走資,結果規模縮到不足一億元,傳打算賣盤。我在地鐵成日都見到陸東chok住用手提電話,真心好型,相信就算基金做唔住,以他的個人魅力走偶像派路線也不難,又是一條好漢了。言則,基金是不是很難做?
根據Hedge Fund Research Inc,上年是對沖基金的倒閉年,慘況是繼二○○九年金融海嘯之後最多的一年,原因是因為回報不高,平均只有2%。如果整個基金行業都是走向下坡的話,那麼用常理去推測,較大隻基金的可以享受規模效應(economies of scale),靠名氣和後台苦苦支撐,細隻基金只怕難逃被淘汰的命運了。
以炒家的角度,我有感傳統的基金生態正在慢慢改變。以往的基金公司第一要訣不是做好基金表現,是做大自己的AUM (Asset under management)。做大自己的AUM意味着做大自己規模,因為做得大就可以收基金管理費,這是不論好市壞市都要收的費用。至於為甚麼表現未必重要,那是因為基金表現所收的performance fee是浮動的。
現在這個靠自己、吸客錢去賭的model好像有點過時。在香港的殼股市場,最近見到比較多的基金參與者,是中國內地的私募基金。私募基金的本質是以專業團隊方式,做收購、合併、注入上市公司等財技動作,也是莊家炒作股票的一種方式。由於這類私募基金越來越多,在香港市場的參與也越來越頻密,在分析股票時也不能輕視它們的存在,最近的金彩控股(1250)賣殼給多個認購者,就是一個好例子。
西南環保賣殼快炒
西南環保(1908)是一個很值得分析的華麗賣殼案例。當時西南環保還是一隻很低調的創業板股票,在上年五月申請轉主板後就一步步鋪路賣殼。
轉主板是一個很令人想入非非的舉動,因為主板殼價比創業板高一倍有多,這是一個明顯的賣殼訊號。結果不出所料,轉板半年後,西南環保易主給國企廈門建發集團旗下的益能國際,並提出強制性技術全購。
今次投資西南環保的要訣也是博賣殼後有一炒,因為全購價約3.27元,而現價只是略高全購價。這是一個「輸有限、贏無限」的博奕,全購價可以視為一個安全的止蝕價。也由於這次的賣殼是以溢價提出全購,那意味正手、暗手的股票都會盡入新主手裡。到時過多的股票又有機會以配售形式去維持公眾流通量,這是其中一種貨源歸邊的炒法。
最近全購股最好炒的莫過於和記港陸(715)和俊和(711),全購完就大爆上,西南環保必定可以複制這些全購股的炒作。事實上,廈開建發集團也是「此馬來頭大」,新主的能力也是不容看輕。
渾水
http://www.facebook.com/muddydirtywater
本欄逢周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