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微電腦 心衰竭病人重生

植入微電腦 心衰竭病人重生

【本報訊】嚴重心臟衰竭病人過往只能輪候換心,香港大學一項研究或替他們帶來曙光。港大二○一一年起與澳洲及日本的專家合作,共為十七名嚴重心衰竭病人,植入約半個傳呼機大小的「微型電腦」,調整心跳,結果當中十三人心臟功能改善,由以往連掃地都氣喘,改善至可簡單運動。

刺激神經 調整心跳

研究所用的治療方法名為「雙靶胸段脊髓刺激恢復性治療」。上述十七宗個案中,有十宗由港大內科學系講座教授謝鴻發及麻醉學系臨床副教授張志偉於瑪麗醫院進行,病人毋須付費。分析十七宗個案植入儀器後半年的情況,十三人心臟功能改善,至今要定期覆診。四人情況無改善,當中兩人因心衰竭最終病逝。
四十九歲的鄭先生與五十七歲的李先生都有參與研究,前者本已輪候換心,後者則形容自己連「講兩句嘢都唔夠氣」,但兩人前年植入儀器後情況大為改善,現已可正常生活,暫無換心需要,其中鄭先生形容自己這段治療經歷如「死過翻生」。
今次研究所用的微型電腦,本身用於幫助長期痛症病人鎮痛。謝鴻發解釋,今次經手術將微型電腦植入病人背部近盆骨位置後,會經體內伸延至胸椎的電線,持續刺激附近神經系統,調整病人的腎上腺素及皮質醇水平,以防這兩類物質水平偏高而擾亂病人心跳,從而改善心臟功能。微型電腦可使用十五年,但病人須定期將感應裝置放在背部替儀器叉電。
謝鴻發指出,須進行逾一百個案例才可以進一步確定新治療方法成效,但初步認為治療有效。由於這類病人本身已植入除顫器或起搏器,為免新裝置與儀器互相擾亂電流,現階段植入儀器的病人,均要使用指定型號除顫器或起搏器,他希望日後能就其他型號的除顫器或起搏器進行測試,讓更多心衰竭病人透過新方法改善病情。
■記者陳凱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