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銀行日前宣佈全面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是近三年來首次,旨在容許更多資金流入市場,減低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
所謂存款準備金,是指金融機構應付客戶提存和資金清算而設的最低要求金額,一般都會存放於中央銀行,而這一筆金額與銀行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存款準備金率。
人民銀行今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外界稱為「降準」,目的是令到信貸擴張、控制貨幣流動性,從而刺激整體經濟。一般而言,刺激借貸活動,投資及消費意欲亦理應增加,但實際效果則視乎市況而定。例如釋放出來的資金,究竟有多少能夠順利流入實體經濟。
就今次「降準」而言,大型金融機構普遍存款準備金率由20%降至19.5%,市場預計可以釋放約五千億元人民幣資金。連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定向降準」效果,整體可以釋放約六千五百億元人民幣資金,進入市場。
上一回「降準」,已要追溯至二○一二年。人民銀行過去曾採取針對性的「定向降準」,及動用較短期貨幣工具如常備借貸便利(SLF)及中期借貸便利(MLF)。去年尾更宣佈減息直接刺激信貸活動。但由於經濟增長放緩的壓力漸重,市場早已預期人行會有「降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