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統計處於周一公佈2014年12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下稱「零售貨值」)的臨時估值為478億元,較2013年同月下跌3.9%。假若扣除期間的價格變動,2014年12月的零售貨值則較去年同月下降1.3%。
雖然上年12月的零售表現較預期差,但剔除奢侈品零售分項(例如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的13.7%巨大跌幅,2014年12月的零售貨值較2013年同期變化只是僅僅收縮了0.1%。無奈部份傳媒總是將2014年零售業的疲弱表現過份誇大,完全無視過去幾年零售業的極速增長,令零售貨值的按年基數急升,加上習近平上任以來大力打擊貪腐,驅使訪港的內地旅客大幅減低高檔消費,最終拖累本港零售市場。
附圖是2000年至今零售貨值和奢侈品貨價的按年變化率,讀者可以看到兩項數據均出現負增長,這情況是2003年後首次。附圖指出,奢侈品貨值於2014年急跌,引致零售貨值的表現不如理想。如果將奢侈品的影響剔除,上年零售業貨值仍然錄得4%的增長。
自2003年7月,中央政府啟動自由行計劃──開放個別中國省分,容許當地居民以自由行旅客身份來港旅遊。在2009年4月,中央政府更推出一簽多行措施,讓合資格深圳戶籍居民申請一年多次訪港自由行簽證。在自由行和一簽多行的影響下,內地遊客的數量不斷飆升。由2009至2014年期間,訪港的內地旅客已上升了接近3,000萬人次,升幅高達1.6倍。
自由行計劃實施的初期的確為香港的零售和旅遊相關行業帶來不少商機和經濟利益,但近幾季的零售業增長急速放緩,尤其是奢侈品銷售低潮,已逐步為這行業發出重大警號。零售協會於今周初提議開放更多內地省分,容許更多自由行旅客來港消費,希望為本地零售業注入新動力。然而,筆者對零售協會的提議卻有很大保留,原因有以下三個:
第一,過去幾年的內地旅客人數急增已為香港製造不少社會成本,例如推高商舖租金、水貨、交通不便、文化差異等問題。在幾天前,一間上水的水貨店竟然遭人投擲汽油彈,反映自由行漸漸成為香港社會的糖衣毒藥,當然,問題的根源是負責相關政策的問題官員沒有為自由行作出有效規劃,以至好事變壞事,如果特區政府不能解決由自由行產生的問題,現時擴大自由行計劃,只會令民憤加劇。
第二,中央政府打擊貪腐,已令內地旅客在高檔消費的意欲大幅下降。從本地幾間鐘錶珠寶公司包括周大福、六福和周生生的2014年上半年業績倒退來看,奢侈品銷售放緩不單只發生在香港,也同時出現在內地和澳門,顯示即使再開放更多自由行省分,新增的內地旅客也未必能為奢侈品銷量的跌勢止血。
第三,自由行的出現已顯示本地旅遊業過份倚賴內地旅客。從旅遊發展局的網站資料顯示,內地旅客人次佔總旅客人次已接近八成,這現象肯定是不健康,加上內地旅客的平均消費已減少,現在是適當的時候吸引更多海外的高級旅客,提高零售和旅遊業的增值能力。有云:「有心唔怕遲」,只要肯努力,零售業仍可為香港作出重要貢獻。
http://acecentre.hk
關焯照
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