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唔打名牌工 90後Stylist要自由

八方人物:
唔打名牌工 90後Stylist要自由

時裝界競爭激烈,要站穩陣腳,除了靠天份和人脈,更要懂得未雨綢繆。年僅二十三歲的形象設計師Syan深明此道,在學時已鞭策自己接freelance儲經驗,又與志同道合的同學每月自發外景拍攝,「入行唔可以冇portfolio,只靠交功課肯定唔夠」。入行兩年多,曾在國際品牌JOYCE和Calvin Klein打工,去年辭職做自由工作者,「時間彈性,發揮空間都大啲,始終品牌有既定風格」。
記者相約Syan在工廈影樓趁空檔訪問,他這邊廂為模特兒配襯衣服,那邊廂看拍攝效果,即時微調模特兒的total look,忙到「甩碌」依然笑容滿面,大抵是對工作的熱誠蓋過疲憊。
Syan父母從事製衣業,耳濡目染,自小對時裝感興趣,中四時初試牛刀設計衣服。他自言以往較寡言,透過襯衫建立自信,故放棄升讀預科,轉投知專設計學院修讀高級文憑、隨後完成SHAPE與倫敦時尚學院合辦的銜接學位課程,為投身時裝界鋪路。父親反對,「覺得做呢行冇前途」;母親相對開明,帶他到深水埗觀摩,他因而發現自己設計天份不高,「做唔到從冇到有,將已有嘅嘢襯出新感覺,呢樣先係我專長」。

Syan自小對時裝有興趣,做足準備投身形象設計。 李錦鏵攝

最霉月入僅千五

人靠衣裝,若然涉足時裝界,自身「包裝」更加講究。他以往愛在尖沙嘴利時商場「尋寶」買平價靚衫,成為形象設計師後,改以國際品牌的出品「裝身」,「有牌子嘅(衫)剪裁靚啲,但唔會由頭到腳都名牌」,偶爾與平價衫mix and match,配襯出個人風格。他說較喜歡中性打扮,也喜歡撞色和豐富層次感。
Syan的收入並不穩定,「最霉」時月入僅千五元,風光時收入卻可高達六萬元,但自由工作者勝在夠彈性,「做完一單project,放個假再開工」。他直言最大本錢是年輕,轉職後遇過伯樂,有國際名牌「膽粗粗」讓初出茅廬的他一力肩負海外拍攝;也試過替工黨做選舉工程,「幫手諗宣傳片裏面嘅掃地伯伯,應該着乜先似樣,如果留喺品牌打工就試唔到呢啲」。
■記者袁樂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