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下午上課,兩位學生急急過來問,「老師,我可能要早點離開,抱歉。」「OK,去邊度?」「去聽馬雲的演講啦。」哦,原來香港大學生中也有中國前首富的fans!同一日,爆出《明報》總編輯鍾天祥深夜推翻編輯部決定,臨時將周一頭條從原本的「加國密件記錄學生目擊六四開槍」換為更富有「新聞價值」的「阿里巴巴10億助港青創業」。
2013年7月馬雲接受《南華早報》採訪讚鄧小平六四決定正確,激起民運人士聯署要求其道歉的言論風波仍言猶在耳,如今又莫名其妙在《明報》再惹「風波」。《明報》員工周二發起擱筆行動抗議總編輯干預編採自主,鍾天祥不得不再次漏夜發聲明,說自己「按新聞邏輯決定行使權力,並無任何修改有關『六四密件』報道,原文顯著位置刊出」。一方是員工手持「新聞自由」的尚方寶劍,一方是總編輯「按新聞邏輯決定行使權力」。平心而論,《明報》這單風波裏,暫時看不到總編輯有任何明顯的錯誤。不時將「新聞自由」擺出來,在如今烏雲罩頂的香港傳媒圈,是一件太容易的事,但用得多了,用得太過隨意,亦讓人懷疑這四個字的份量和含義是否太過模糊。對權力的提防和監督,固然是傳媒的本份,但對事實和價值判斷的仔細推敲,亦是在這個訊息爆炸社會中傳媒(尤其是《明報》這類知識分子報紙)的價值。
董建華邀請馬雲來港投資10億助港青創業,連尚未出社會打拼的大學生都在關注,傳媒拿來做頭條亦不為過。我更加感興趣的是,為何馬雲會成為香港大學生的偶像?在樓價高企的今日,馬雲迅速蔓延成為中港台三地青年的偶像。他們崇拜的,是在傳統政經權力板結的社會中,通過科技途徑實現突破和向上流動的個人「夢想」。
內地大熱的網絡節目《奇葩說》上期請來了台灣音樂人黃國倫夫婦,與大陸選手辯論「夢想和穩定工作」的取捨。令人意外的是,大陸年輕人組成的辯論團選擇了「穩定工作」,以芸芸眾生如屎殼郎一般「仰望星空、低頭滾糞」的平凡人生為例;而黃國倫夫婦選擇了「追逐夢想」,用的正是馬雲的例子,堅持「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很巧合,這周一馬雲在港演講的主題,亦正是「從夢想到成功創業」。這個世界販售夢想的人很多,以「理想」為名在商業領域大行其道的例子顯然更多。
在大陸年輕人早已陷入犬儒主義,將一切和「理想」或「情懷」有關的話語鄙視為「忽悠」的時候,香港年輕人顯然更真誠的相信「夢想」:以首富馬雲為偶像的年輕人追求着一種夢想,以「新聞自由」為偶像的年輕人追求着另一種夢想。二者並不一定是絕對對立的,但絕對有某種程度的矛盾。我不會愚蠢自大到要勸每個年輕人接受平凡人生,我只是要提醒追求馬雲版夢想的年輕人,「這是一個甚麼都缺,惟獨不缺夢想的時代……你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只要包裝上夢想和情懷的外衣,都會顯得格外高尚;(結果是)賣給你們夢想和情懷的人,他們擁有了穩定工作和高額收入」(引自我很欣賞的《奇葩說》辯手馬薇薇)。而對於追求「新聞自由」這樣充滿正義感「夢想」的年輕人,需要提醒的是,它雖然不像市場上販售的「夢想」那樣直接與利益掛鈎,亦不可否認有抗衡強權的作用;但這種從未實現過的「夢想」的壞處在於,它讓大部份年輕人在它的正義光芒面前,放棄了對事實的堅持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陸昕慈
傳媒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