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財政獨立如何自決?(獨立時事評論員 李兆富) - 李兆富

沒財政獨立如何自決?
(獨立時事評論員 李兆富) - 李兆富

三個星期後,就是財政預算案。
據說,今年的盈餘又創新高。首先是各種政府收入都大幅增加,俗一點說就是水漲船高。其次是本來打壓樓市的特別印花稅,竟然成為了政府的意外之財。第三是由於立法會財委會拉布,令到不少計劃中的開支沒有得到通過,又多了一筆意外的儲蓄。
錢沒有花,路上也不見有凍死骨,政府和政客對拉布提出各種恐嚇,也只是政治表態,不見得他們真的關心市民面前的真正問題。可惜,政府將錢省下來也沒有讓納稅人得益,至少可以肯定說,政府不會減稅。
過往許多年,我都有提出當政府有財政盈餘的年份,就應該免收薪俸稅。報稅的,要照報,但政府可以將稅單的金額按需要下調,甚至免收。道理簡單不過:政府向納稅人徵稅,是因為要支付必不可少的開支,可是當政府不需要懲罰納稅人也可以埋單,那就應該網開一面,畢竟,辛勤工作的人,應該被獎勵而不是被懲罰。
「可以不收稅就不收」這個本來是公共理財的大原則,但在今時今日政治氣候,要找個理由去強搶民產又有何難度?只要一句:「政府要為未來打算。」就已經大條道理繼續剝削勞動人民。
政府要為未來打算,難道市民就不用?無錯,這就是時下的邏輯。市民不用為自己的退休打算,讓政府包養到天年。
任何人不為自己打算,別人也不會同情你。任何國營退休金破產,也不會有人施予援手。假如有朝一日,香港政府因為退休金而入不敷支,下場就只有望大陸提出拯救,到時不再有港元,特區也名正言順回歸一國,所有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將向大陸看齊。
每個香港人都自力更生,自己照顧自己,香港整個城市的腰骨也更加挺直。且看政壇裏面,有多少看風駛隽之徒,由爭取民權的鬥士,變成特首出巡時為其遮風擋雨的護法;這些人不是缺財,就是喜歡慷他人之慨,請恕我不指名道姓,反正江湖上這樣的偽人比比皆是。
可能有人會說,反正香港都越來越大陸化,多一項,總算讓部份人享受過一段日子。不過,請恕我無法認同這種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的劣質政治。香港能捱到有今天,我認為得來不易,更不想在這頭駱駝背上的千斤重擔,再加一條稻草。
審慎理財,說到底就是取之有道,用之有道。現在的香港,政府是取之無道,結果也用之無道。錢,來得太過輕易,冤枉來,便瘟疫去。建議政府在豐年是以免稅形式藏富於民,其實就是對官僚構成政治壓力;開支,可免則免,能讓社會處理的,就不要包攬到身上。
就算有沒有退休金,按照現行軌迹,特區政府的體質膨脹,走上財赤,去年的財政預算案,曾俊華已經表示,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按不同的假設,推算最快七年,最遲十五年,香港有可能出現結構性財赤。事實上,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沒有將經濟環境逆轉等可能性包括在推算當中,換言之,香港公共財政的現況,比許多人想像中的更壞。
福利主義的信徒,說曾俊華危言聳聽,可是,他們卻從來都不會問,政府不斷膨脹,錢不斷花,納稅人的血汗成果投進了維多利亞港,究竟換來了甚麼。要是沒有成效,就繼續用更多錢做同樣的事,甚至到反效果也擺在眼前,依然堅持,直到永遠。所以,政府的錯,只會永遠的泥足深陷。
朋友傳來消息,指這一屆政府當中,有不少官僚仍然相信舊政府行之有效的一套,不願意破壞規矩,否則恐怕會花更多冤枉錢。然而,隨時日過去,行政機關越來越政治化,甚至可以比民選議員更民粹,香港的未來會怎樣呢?
香港人,沒有條件不去自力更生。香港人唯一的希望,就是讓社會上更多人明白到。沒有財政獨立,我只有仰人鼻息,捍衞這個城市的防線,惟有「量入為出」這四個大字。關心社會貧窮大眾,不只是派錢和包攬生養死葬,最有尊嚴的生活,是自己的事,自己話事,自己負責。

李兆富
獨立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