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於大國間的印度(獨立研究員 徐子軒) - 徐子軒

遊走於大國間的印度
(獨立研究員 徐子軒) - 徐子軒

就在美國總統奧巴馬結束國情咨文不久,旋即出訪印度。對印度來說,作為史上第一位二訪印度的美國總統,其特殊性不可言喻,因此也投桃報李,邀請奧巴馬成為印度國慶的座上賓。在匆匆兩天的訪問期間,雙方在經貿、能源合作上獲得了一些成果,華府更說服新德里在南海議題上針對中國「含蓄」表態,讓部份西方觀察者認為是美印關係的大升級,甚至有隱含遏制中國之說。
但事實恐怕不如表面上的單純。印度是地緣戰略平衡術的老手,莫迪本人更是堪稱政治的瑜伽大師,其身段手段的陰柔遠在美日中領袖之上,與奧巴馬的熊抱、習近平的盪鞦韆都是絕妙表演。以去年莫迪訪日為例,日印兩國升級為特殊戰略全球夥伴關係(Special Strategic and Global Partnership),有論者或以印度打算聯日制中,因為兩國都與中國有邊界糾紛,兩國也都同時面臨中國崛起的戰略威脅。不過,這是過份解讀正常國交與聯盟行為,誠如筆者之前指出,印日之間是一種基於權力平衡的抽象嚇阻,除非中國明目張膽的介入印巴衝突,否則印日仍會保持「不結盟」的默契。
過去印度曾提出所謂的鑽石鏈(necklace of diamonds)戰略,想要結合所謂的海洋民主國家,像是新加坡、印尼、日本、澳大利亞等國,以回應中國的「珍珠鏈」對於南亞霸權的挑戰。但一來這些國家大部份均和中國有龐大貿易往來、二來也不肯直接與中國對立,因此就如日相安倍的民主安全之鑽(democratic security diamond)一樣未盡全功。然而,可以確定的是,印度會繼續向東看,不僅為了本身的發展,也為了塑造自身的定位,而這個定位就是全球性的大國。簡言之,當印度獨立後,基於歷史記憶,她應該恢復如土耳其、中國在區域裏的光榮地位,不過現實因素層層制約:印巴分治讓雙方忙於對抗、冷戰格局讓印度與美中隔離,使印度難有突破。
另外,進入千禧年後,恐怖主義也在南亞造成了影響,但受害最深的,卻是國內有人刻意縱容的巴基斯坦。隨着阿富汗戰爭結束,塔利班在巴基斯坦也形成了一股難以殲滅的勢力,近年來不斷的發動攻擊事件,讓伊斯蘭堡疲於奔命,也使巴基斯坦的國力下滑。除了核嚇阻能力尚在,巴國已無法再拖住印度稱雄。同時,美中兩國亦和冷戰時期的行止大異其趣:美國逐漸收縮全球霸權,在南亞本就不突出的地位,如今更需要印度為友;中國仍是邊界威脅,但不是立即危險,若非出現極端情勢,例如新德里給予西藏流亡政府正式外交承認,則解放軍只會在邊界例行或偶爾脫序操演。
換言之,現在應該是印度建國以來最安全的時機,再加上國內外經濟情勢有利於莫迪新政府,主要是指印度的人口紅利、財政改革和擴大基建,IMF、世界銀行紛紛看好印度的經濟成長,認為明年其GDP成長率將超過中國。在此前提下,和各大經濟體的合作往來必不可免,屬於知中派的莫迪更是了解中國之重要性,這也是為何在習近平訪印期間,莫迪能夠忍下解放軍越境的突發事件。不過,新德里對於部份中資計劃仍有疑慮,如何平衡印度對中的巨額逆差,考驗着莫迪政府的智慧與能力。在全力衝刺的當下,印度不會選邊站隊,而拒絕美日中任何一方的資金,也就是說,雖然沒人可以保證未來印度是否會與中國反目,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絕對不會因為美日,放棄與中國的經貿往來。

徐子軒
獨立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