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盃冠軍剛在澳洲產生,很多觀眾覺得在內地稱澳洲為澳大利亞很特別。澳大利亞大抵由Australia繙譯過來,其更大關鍵是,用普通話讀「澳洲」及「歐洲」頗為接近且很易誤會。而南、北韓又是另一故事──南韓及北韓是從South Korea及North Korea繙譯過來,但在漢字上,兩國其實只認同韓國及朝鮮的名字。不過,之前也說過繙譯是博大精深的學問,有時更應「隨遇而安」。
上周六決賽,南韓與澳洲(圖)努力以壓逼踢法與對手周旋,最終澳洲奪得亞洲盃冠軍,但很難說是「亞洲冠軍」。最近有些西亞國家質疑澳洲應否隸屬於亞洲足協,這並不奇怪,因本來就不合理。回到足球層面,澳洲過去一年的改變,確可以帶給其他國家不少啟發。一年前,大家不斷說澳洲青黃不接,及至去年世盃已開始用表現證明其改變;今次亞洲盃,澳洲起用了一眾技術型球員配合卡希爾,並以現今互傳壓逼的大趨勢應付比賽。
澳洲足球素與英倫足球相似,體型在亞洲也佔優,但今次明顯改變了踢法,讓一眾在歐洲比賽的主力更能適應。相對下,不少參賽國家的足球概念仍見滯後,如北韓實在跟九十年代初香港隊與之對碰時無異;而中國隨着國內聯賽引入更多國際級教練及優質外援,本土球員面對更多大場面,心理質素明顯上升,但很多概念仍要從基本下工夫。
至於南韓在史泰歷克帶領下,有了以往缺乏在大賽「穩步前行」的特質,但個別位置球員質素非高,未來會求才若渴。而日本接連兩個大賽失望而回,值得好好檢討。
何輝
廣東省體育台體育評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