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議員、公民黨湯家驊近日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若中央承諾2020年立法會普選及2022年降低特首選舉門檻,他願去說服港人及泛民主派對人大常委會8.31決定提出的政改方案「袋住先」。其黨友毛孟靜對此「絕地讓步」並不認同,聲稱港人對中央已失去根本信任,8.31決定用語言偽術違反了之前香港普選的承諾,「仲叫我點信中央啲所謂承諾?」
泛民需要反思的是,既然對中央在普選問題上的信任盡失,那麽否決8.31框架下的任何方案,重壠政改五部曲,又如何能信任中央將做出比8.31決定更加公平和「符合國際標準」的普選規定?要使未經人民授權、對自己的合法性「尊嚴」耿耿於懷的中共政權做出推翻過去決定的「減法」,無疑要比它承諾今後循序漸進的「加法」,更加難上加難。
先易後難,先近後遠,是現實主義而非完美主義的選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的心理學家蘇珊·肯德爾(Susan Kendal)和亞當·桑德爾森(Adam Sandelson)開設的「克服完美主義(Overcoming Perfectionism)」課程,或許對我們理解目前香港的政改困境有所壠迪。
何謂「完美主義」?肯德爾的概括是:「完美主義是在實現至高理想而不是現實目標時自我挫敗(Self-defeating)的思想和行為,它常常錯誤地認為欲達致成功,盡善盡美是值得的甚至是必要的前提。而最新研究顯示,完美主義態度實際上阻礙了成功。渴望完美,會排斥你的滿足感,導致你遠比那些懷有更加現實目標的人獲得更少。」完美主義者的迷思(Myth)是:「完美,就能將事情做對」,而現實是:「拖拉、誤時、低產出、小題大作」等等乃完美主義者的通病。
「我要真普選」,是不是一句完美主義的口號?為了抵制8.31決定的不公平,而寧願放棄2017年一人一票的「假普選」,是不是一種自我挫敗的選擇?在英國經濟學人智庫對2012年世界民主指數的量化分析中,香港現有的「選舉程序及多元化」項目得分4.75分,相對於接近滿分(10分)的挪威、冰島等民主國家,香港似乎「假」,但比較得分為0的中國、北韓等獨裁國家,香港又顯得「真」。
對「真假」現象採取非此即彼的認識,是一種「要麼全有,要麼全無(All or Nothing)」思想的表現。肯德爾在分析這種思想時指出:「完美主義者常常認為,如果其成就不是完美的,他們就毫無價值(worthless),完美主義者難以看到遠景。」去年七月,林鄭月娥曾在美國《華爾街日報》就香港普選問題撰文,批評all or nothing觀點,戴耀廷隨後明確回應,2017年的普選,不能是「半普選、類普選、甚或假普選」,現實主義和完美主義的立場判然有別。
超越「真假之辯」,來看「利害之爭」。反對「袋住先」的觀點認為,若特首候選人經過受中共控制的提名委員會篩選後產生,今後必定唯北京之命是從,再加上有「一人一票」的民意光環,其認受性得到加強,北京更加容易控制香港。這種觀點不相信中共,也不相信港人自己,帶有明顯的「自我挫敗」傾向。
絕大多數港人明白,普選的政治願景與中央企圖鞏固一黨專制的現實是南轅北轍,「袋住先」是港人對這種現實的妥協而非認同。從建制派方面看,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自稱「局外人」,以此表示與唯中央之命是從的「局中人」梁振英特首的區別,不少建制派與中央面和心不和,猶如蔣麗芸議員所言:「你估我又好鍾意共產黨咩?唔係!我係睇到大形勢、睇到大局箒。」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建制派寫手劉迺強甚至指摘「中央能操控提名委員會的說法」,「對1,200名各界有代表性的人物,更是莫大的人格侮辱。」
再看反對派。經過佔領運動的洗禮,維護香港自治、反對中央干預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這是任何特首候選人必須認真面對、難以敷衍塞責的政治現實。一人一票普選後,在新的政治生態中,香港改造特首的可能,絕不亞於特首改造香港的程度。完美主義者可能視「袋住先」是使香港民主萬劫不復的一個陷阱,而現實主義者卻看到,經過一人一票的實戰,民主發展包括公民抗命或許會踏上了一個新的、更加夯實的政治平台。
如何克服完美主義?肯德爾建議:一是「列出可能的選擇餘地,權衡原初理念以及新的思想之間的利弊,選擇更加現實的途徑去審視形勢,而不是為完美主義火上加油」;二是「根據基本策略,分層次排列並予以實踐,以有效的袋住先去克服拖延行為(Effective Prioritising Overcoming Procrastination)」。選擇各種行動並且嘗試去獲得90%,80%甚至60%的成功,而不堅持達致100%的成功。「這樣有助於你意識到:當你不盡完美的時候,並非是世界末日的到來。」
要完美主義的真普選,還是現實主義的「袋住先」,期待着大家參與討論、分析利弊和做出抉擇。
沈舟
獨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