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逼希臘走上絕路(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德國逼希臘走上絕路
(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希臘左翼政黨上台一星期,果然有點新人事新作風的味道。內政方面就是把私有化項目取消,例如叫停上任政府私有化國營天然氣公司計劃,又暫停出售港口的計劃。對外方面則主要出口術,要求三頭馬車(歐盟、IMF、歐央行)就希臘債務問題重新展開談判,沒有太戲劇化的舉動如威脅退出歐元區或暫停償還債務,大概新政府還在摸底階段,看看有甚麼轉圜的餘地。
暫時來看,歐盟及IMF的反應不大理想,歐盟龍頭德國的態度更是強硬,總理默克爾表明不會再讓希臘削債,也不會再有新的援助方案。她強調,希臘必須履行兩年多前跟三頭馬車達成的協議,繼續厲行緊縮政策。
德國的反應並不讓人意外,畢竟她在近五年的歐債危機中秋毫無損,並因危機爆發資金大量流入而保持經濟增長勢頭。對德國政府及人民來說,這樣的對比說明他們一直堅持的財政紀律及緊縮政策才是正道,任何國家要改善經濟,要重新站穩腳跟都只有一條可行之路,那就是勒緊肚皮,把過去浪費亂花的錢全數償還,然後嚴格實施平衡預算才能奏效。既然德國對緊縮政策已視同本身的經濟信念,它自然不會輕易改變,也不會因為一些不負責任國家眼前的困難或苦況而改變。
從道德上來看德國的想法難以質疑,遵守財政紀律,保持收支平衡怎可能會錯呢?但從政治經濟學來看,在通縮與經濟衰退下,堅持財政紀律及緊縮只會令經濟情況惡化,令平衡財政更難做到,甚至有可能觸發巨大政治危機。
自從陷入債務危機,希臘經濟就陷於通縮及衰退的惡性循環中,單是償還債務已耗去GDP近兩成,希臘政府再需要平衡預算的話,便只能進一步增加收入及削減開支,包括削減公務員及公營機構僱員薪酬,大幅減少退休金及其他社會津貼等。可是公營部門佔希臘整體經濟超過五成,不少希臘人都倚賴政府開支生活,一旦政府削減開支,他們自然同樣要削減支出,再加上減薪效應,希臘整體消費只有越來越萎縮,令GDP進一步下跌。就是這樣,希臘跌入收入減少──失業上升──政府進一步削減開支的惡性循環,根本無法翻身,更遑論能重拾增長步伐。
事實上現時希臘的GDP比危機爆發前大減近一成,失業率則超過25%,比三十年代美國大蕭條的時候嚴重得多。若果三頭馬車特別是受德國左右的歐盟不放點水,不調整債務讓希臘有些breathing space,希臘經濟將繼續沉淪,債務負擔永遠放不下,甚至可能令民眾對民選政府徹底失望,走向支持專權政府解救危機。
德國其實也面對過類似的困境。著名經濟學者凱恩斯(John M. Keynes)在他的成名作"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Peace"說得很清楚,凡爾賽和約將成為另一場大戰的伏線正因為戰勝國把天文數字的賠款強加在德國頭上,令德國不但要勒緊肚皮,更需要出賣家當包括煤鐵礦、工廠機器、商船等以還債。可是,沒有煤鐵收入,工廠變成空城,又沒有了船隊,德國生產力大幅削弱,根本沒有復蘇希望,而巨債則成為沒完沒了的負擔。就是這樣,一戰後成立的威瑪共和國從開始就站不住腳,失盡德國人心,到希特拉以打破經濟困境為號召時,大部份德國人根本沒想過反抗,二次大戰就是這樣鑄成的。
希臘經濟沉淪也許不致於引發大戰,但政治動盪肯定免不了。最諷刺的是,整個問題卻是由曾身受其害的德國一手造成!

盧峯
資深傳媒人